新民環球 | 中國外交“中東周”具有深遠意義

剛剛過去的一週,沙特、巴林、科威特、阿曼、土耳其和伊朗六國外長及海合會秘書長密集訪華,共敍友好、共話合作、共謀發展。此外,阿聯酋外長也同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通話。

新年伊始,中國外交“中東周”是在什麼背景下實現的?具有什麼樣的深遠意義?

中東日益認同中國理念

新年伊始,沙特、科威特、阿曼、巴林等四個海灣阿拉伯國家的外長及海灣合作委員會秘書長率先組團訪華,土耳其外長和伊朗外長也緊隨其後抵達此輪中東國家外長與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的會晤地點:江蘇無錫。在會見的間隙,還穿插了王毅與阿聯酋外長的電話會晤。一時間,在無錫上演的中國“中東周”引發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和多元解讀。

新民環球 | 中國外交“中東周”具有深遠意義

圖説王毅同阿曼外交大臣巴德爾舉行會談。圖源:外交部

對中國而言,在2022年開年實現中東多國外長及海合會秘書長訪華,有着深遠意味。首先,從戰略上來看,中國期望進一步夯實並發展與海合會及其成員國、土耳其和伊朗等中東地區大國的關係,從而更好維護中國的國家利益。

具體而言,沙特為首的海合會、土耳其和伊朗等國是中國在中東地區的主要戰略支點,也是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在中東深度落地的重要戰略伙伴。此次“中東周”反映了中國在新的一年裏穩健推進中國與海合會儘快建立戰略伙伴關係、儘快簽署戰略對話行動計劃、儘快完成自由貿易協定談判,以及推進與土耳其和伊朗的發展戰略對接具體化的決心。

其次,從戰術上來看,“中東周”是中國2021年末外交佈局的延續,對於維護2022年的中國外交大局具有鮮明的“風向標”作用。此次“中東周”在王毅外長完成亞非五國之行之後接踵而至,反映了中國外交亞非聯動、陸海聯動的趨向。此外,“中東周”對於今年2月即將到來的北京冬奧會是及時的政治支持,對於籌辦中的首屆中阿峯會也是一種預熱之舉。

就此次“中東周”所涉國家及海合會而言,外長密集訪華並非巧合,而是一種發展對華協同外交的必然選擇,原因包括兩個方面。

首先,中國“以發展促和平”的理念獲得了中東國家越來越多的認同。中東國家日益認識到,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定位及中國中東政策“以發展促和平”的鮮明特徵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相較一些域外大國在中東熱衷於“搞小圈子”、謀“政權更迭”、扶持代理人和濫用制裁等零和博弈行徑,中國注重中東國家民生建設與國家發展的實幹型“畫風”,日益獲得彼此間立場迥異的中東國家的理解和認同。

其次,中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尤其是“人類衞生健康共同體”理念及實踐惠及廣大中東國家。新冠疫情暴發以後,中國與中東國家守望相助,中東國家反對西方國家在病毒溯源等問題上的對華政治操弄,中國則在提供抗疫經驗和向中東國家提供疫苗上不遺餘力。中國堅決反對“疫苗民族主義”,堅持推動“疫苗多邊主義”並在疫情下實現國民經濟的穩定逆勢增長,對於中東國家的經濟發展和民生建設也起到“定心丸”和“穩定器”的關鍵作用。

着眼“後疫情時代”合作

新冠疫情全球肆虐,給跨境人員流動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也波及各國領導人和官員的常規性互訪活動。此次中東六國外長及海合會秘書長的來訪,極大程度上拉近了中國與中東國家的心理距離。相較於“隔空對話”,面對面外交則具有明顯的優勢,有助於建立情感聯繫,辨析彼此真實需求,通過捕捉對方的“微語言”最大限度規避外交誤判。

中東主要國家外長“組團式”來華訪問的實現,離不開中東局勢的總體改善和對“後疫情時代”國家邁向良性發展的期待。

首先,中東局勢總體趨緩,客觀上促成中東國家將更多精力轉向國際發展合作。

當前美國仍是中東局勢中的主導性力量,美國中東政策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在中東形成明顯的聯動效應。拜登政府上台後,在伊朗核問題、也門問題、敍利亞問題和巴以問題上調整了政策。美國參與多輪維也納伊朗核問題談判,在伊朗萊希政府上台後,也採取了接觸和對話的政策。拜登政府在也門問題上的抽身舉措一定程度上緩和了沙特與伊朗的衝突。在多種因素影響下,海灣地區2021年實現了美國-伊朗關係、沙特-伊朗關係和沙特-卡塔爾關係中對抗因素的下降。

如果説沙特、科威特、阿曼與巴林等四國外長和海合會秘書長集體訪華是中國通過“雙邊+多邊”的方式促進雙邊關係的戰略性升級,那麼土耳其與伊朗外長的接踵而來,既是對去年王毅訪問土伊的回應,更有不甘落後於人,積極主動發展對華關係的意味。

其次,中東國家經濟受疫情衝擊明顯,普遍將中國視為“後疫情時代”和平發展合作的重要夥伴。

新民環球 | 中國外交“中東周”具有深遠意義

圖説:王毅同伊朗外長阿卜杜拉希揚舉行會談。

新冠疫情席捲中東地區以後,中國向沙特、土耳其和伊朗等國通過派遣醫療專家組、援助抗疫物資和提供新冠疫苗等不同形式協助中東國家抗擊疫情。疫情的改善為相關中東國家社會與經濟秩序的恢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不論是中國還是中東國家,雙方合作根本的着眼點在於“後疫情時代”。

對於海合會國家而言,推進中海自貿區建設談判將從根本上有助於沙特等海灣產油國的油氣產業升級發展,並促進“後石油經濟時代”的加速轉型。對於伊朗而言,相比與美國達成新核協議的希望與波折並存,探究中伊25年全面合作協議框架的具體化更具操作性和緊迫性。對於土耳其而言,當下的本幣貶值和通貨膨脹也使其不得不將提振經濟的希望更多瞄準中國。總體來看,這些中東國家的對華合作意願不是一時的應急之為,而是具有長期性和戰略性的國家戰略。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常態化

此次“中東周”已圓滿收官,但傳遞的積極信號將產生深遠的影響。“中東周”式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將更加常態化,中國將日益成為中東不同陣營國家的倚重所在,中國堅持的真正多邊主義和全球治理理念將獲得更多中東國家的共鳴。

就中國與中東關係而言,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在中東的全方位實踐正日益成熟。中國既高度重視發展同所有中東國家的關係,努力構建更為緊密的命運共同體,又在發展與具體中東國家關係中有所側重,注重“以點帶面”。

此次“中東周”所涉國家很好詮釋了中國在中東的外交佈局邏輯,即清晰把握中東主要的大國分佈及與之重疊的文明板塊的基本脈絡。以沙特為首的海合會國家、土耳其和伊朗從文明形態上分別代表了中東地區阿拉伯、突厥和波斯文明,從地理上除土耳其外皆為海灣產油國,凸顯了中國在中東着力“點”選擇上貫穿政治、地緣和能源因素的綜合考量。儘管此次派出外長訪華的主要中東大國關係錯綜複雜,但在推進“後疫情時代”的對華關係上步伐一致,這反映了中國日益成為中東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約數之一。

就中東國際關係而言,中國彰顯的和平發展理念具有積極效應。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而中東恰恰是全世界“和平赤字”與“發展赤字”最為明顯的地區之一。長期以來,中東戰爭與衝突頻生、極端主義與暴力恐怖主義層出不窮,尤其是一些域外大國利用中東熱點問題“夾私貨”“拉偏架”,甚至在中東製造熱點問題。

此外,中東國家之間以及內部發展不均衡,在整個地區形成連鎖反應。此次“中東周”所涉議題甚廣,既有國家戰略對接、中海戰略伙伴和自貿區建設,也有伊朗核協議與人權問題,但貫穿其中的仍是和平與發展這兩大主題。

中東多國外長密集來訪這一“用腳投票”的事實,一方面反映了它們對一個不願承擔更多責任且急於減少投入的美國的疏離感,體現出美國在中東影響力正不斷下降;另一方面反映了它們追求地區和平、國內穩定和國家善治的意願愈發強烈,而中國國家治理的巨大成就和紮實推進的中東安全穩定倡議日益得到認可。在此情形下,中東主要國家通過集羣式訪華“問道”於中國便順理成章了。

作者: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鈕松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20 字。

轉載請註明: 新民環球 | 中國外交“中東周”具有深遠意義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