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1962年,尼赫魯政府為了滿足國內政治需要,多次在中印邊境挑起流血衝突事件。尼赫魯還任命印度陸軍參謀長考爾中將為軍長,專門執行對華作戰任務,授予其自由決定向中國發動“有限攻勢”的權力,並妄圖把中方邊防部隊從中國的領土上“清除”出去。而經過持續的軍事調動部署,印軍基本完成了向中方邊防部隊發動大規模進攻的準備。
1962年10月12日,尼赫魯在新德里巴蘭機場公開宣稱,他已經向武裝部隊發出命令,要把中國邊防部隊從“東北邊境特區”全部“清除掉”。印國防部長梅農還叫囂:“我們打到最後一個人,最後一支槍,也一定要把中國人趕出去”。17日-18日,印軍開始在中印邊境東段、西段同時炮擊中方前沿陣地,拉開了印軍全面進攻的序幕。在印軍大肆發動攻擊,嚴重威脅中方邊防部隊安全的背景下,中方決定對印軍入侵實施反擊。這場自衞反擊戰從1962年10月20日正式開始,至11月21日基本結束。歷時一個月,我軍清除了印軍全部入侵據點,殲滅印軍8900餘人,俘虜印軍3900多人,基本實現了毛主席事先“打一仗和平30年”的願望。儘管在過去幾十年,中印邊境不時緊張,但雙方在邊境問題上基本都保持了剋制。
在不少國人的記憶中,中印邊境衝突只是一場中小規模的自衞反擊戰,不但規模無法與抗美援朝相提並論,也無法與對越反擊戰相比,其知名度甚至比不上規模遠遜的珍寶島之戰。然而,對於印度來説,這是一場令其震驚的敗仗。在印度看來,中方當時正值三年自然災害,國力衰弱;東南沿海對台鬥爭形勢複雜,中方的防務重心在東南而非西部。更為重要的是,印方還獲得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支持。因此,尼赫魯對此戰躊躇滿志,信心滿滿。然而,兩軍剛一交手,印軍即告全線潰退,新德里甚至一度陷入混亂,民眾大量出逃。如此慘敗令印度顏面掃地,國際社會威望也一落千丈,而發動戰爭的尼赫魯也因此抑鬱而終。此後,印度便將中國作為最大的假想敵,念念不忘復仇,以洗刷“屈辱”、“重塑國威”。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當前印度國內爆發嚴重的疫情危機,可莫迪政府並未將全部精力放在抗擊疫情上,而是在邊境問題上採取冒險性軍事動作,妄圖轉移國內民眾視線。同時,莫迪政府誤以為國際形勢對己有利。年初以來,美國不斷在南海、台海等熱點問題上向中方發起挑戰,印度認為趁火打劫的機會來了。然而,印方卻打錯了算盤,其冒險性軍事行動遭到中方強烈抵制,並有數十名印軍士兵其挑起的武裝衝突傷亡。印度又開始向前線放權,並允許部隊可以在“特殊情況”下使用槍支,這無疑將增加從對峙、肢體衝突上升為交火衝突的概率。
據俄衞星通訊社6月21日報道稱,印度雖然呼籲緩和邊境地區的對峙局面,但他們自己卻不斷向邊境地區調兵遣將。報道稱,美國堅決反對印軍向拉達克地區調集阿帕奇軍用武裝直升機,因為拉達克地區曾出現過紅旗-16導彈,這種導彈對阿帕奇威脅極大,所以美方極力反對印方制定這樣的計劃。事實上,不僅印度空軍和陸軍動作頻頻,就連海軍也加強了調動和部署。明槍易躲暗箭難防,看不見的危險才是最危險的。據悉,印度海軍戰艦,戰機已在馬六甲海峽西北口加強警戒級別。可以預見的是,印度已經裝備可用於實戰的核彈頭的潛艇也會加強活動。不少印度人認為,當年印軍戰敗很大原因是沒有出動海空軍。為此,如果事態進一步升級,印度海空軍,特別是海軍進行軍事冒險的可能性更不能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