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講述中國核電安全:從設計源頭就開始着力規避各種可能的風險

  日本政府打算將福島核電站核廢水排放入海的決定,在國際社會上持續發酵。俄羅斯外交部當地時間13日發表聲明表達嚴重關切。14日,韓國總統文在寅當面向日本駐韓大使表示擔憂。同一天,中國外交部新聞發言人趙立堅在回答媒體提問時對日本的決定提出質疑,並反問日方擬排放的核廢水是否符合國際標準。

  《環球時報》記者14日在參加中國核能可持續發展論壇時,一位核電企業管理層人士接受採訪時表示,核活動正常運轉時都會產生“三廢”,各國會根據統一標準處理,但東京電力公司能否如實按照標準排放放射性污水依舊是個未知數。他認為,如此大的污水排放量勢必將影響排放周邊地區的環境。

  另一位核能企業的工作人員對日本政府的公信力提出質疑。他向記者表示,日本在福島核電事故發生後,一再隱瞞事實,已失信於全球。他告訴記者,“日本聲稱排放達到國際標準,但誰能確認日本的數據是真實的,誰能在現場對每一桶廢水做出客觀鑑定?不能讓日本説什麼就是什麼。”

  上述核能企業管理層人士認為,必須確保東電的排放是在專業監測機構的監督下進行,任何國家做任何的核設施活動,都要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作為第三方機構來開展核保障監察,比如允許第三方機構隨時檢測日本核污水處理設備ALPS的過濾能力和數據等。他強調,“中國需要和周邊國家聯合起來監督日本進行放射性污水排放,以確保其排放符合標準,另外我們可以在近海,在我們現有的環境監測系統基礎之上,再增加一些監測系統去檢測日本放射性污水排放對海洋環境的影響,我們可以通過對比排放前後的監測數據去監督日本。”

  另外,日本福島核事故十年後負面影響難以消除,也讓中國更加關注本國核電安全。

  在14日舉行的中國核能可持續發展論壇上,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專家委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葉奇蓁表示,全球共有400餘座核電站運行,累計約15000堆年,除三次重大核事故外,總體運行安全穩定。對於中國的核安全目標,葉奇蓁説,國家核安全局對“十三五”及後續建設機組,提出“實際消除”的安全目標,以確保即使在堆芯嚴重損壞工況下,有效包容放射性,不會對環境和公眾造成不可接受的影響。葉奇蓁表示,日本福島核事故後,為應對類似核事故的發生,中國三代核電增設了應急水源,應急電源或移動電源的設施,以應對大範圍自然災害或長時間事故的後果。另外,中國核安全監管機構還要求核電站有防止大型飛機蓄意撞擊的措施。

  葉奇蓁表示,中國在核電站外部災害防護設計上,考慮所有可能導致放射性釋放風險的外部事件,包括外部人為事件(諸如大型商用飛機蓄意撞擊)和外部自然事件(諸如地震、海嘯、洪水、暴雨等),並考慮適當的措施和充足的裕量以保護電廠來自特定超設計基準外部事件(如洪水和地震)的襲擊。

  中國核動力設計研究院工程師湛卉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核電安全從設計源頭就開始着力規避各種可能的風險。目前,中國自主研發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是在中國30餘年核電科研、設計、製造、建設和運行經驗的基礎上,根據中國和全球最新安全要求,研發的先進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技術,在安全性上滿足國際最高安全標準要求,大幅領先於二代核電站的技術標準。

  湛卉舉例説,比如“華龍一號”擁有雙層安全殼,內層可以應對意外事故發生時產生的內部壓力,並將風險隔絕在內層,防止核物質外泄。外層安全殼在設計標準上可以承受如波音747這種商業飛機的撞擊,用來應對極端情況下核電站遭受飛機撞擊事故的發生。在預防地震風險上,“華龍一號”可以應對8級大地震的考驗,能夠保持核電站的結構完好,防止核電站發生多次爆炸,最大程度上阻止核外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92 字。

轉載請註明: 業內人士講述中國核電安全:從設計源頭就開始着力規避各種可能的風險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