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學者指出糧食危機或引發地區社會動盪

參考消息網6月28日報道《日本經濟新聞》6月27日發表題為《糧食危機可能誘發中東和非洲的社會動盪》的文章,作者是日本一橋大學教授福富滿久。文章指出,俄烏衝突引發的世界糧食危機不僅僅是飢餓的問題,嚴重依賴糧食進口的國家由於供給短缺還可能引發社會動盪,最終發展為暴動和內戰。全文摘編如下: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及俄羅斯受到的經濟制裁令世界糧食安全面臨危機。俄羅斯是全球第一大小麥出口國,而烏克蘭同樣是全球排名前五的小麥出口國。俄烏還是玉米、葵花籽油的主要出口國,兩國出口合計佔到全球總量的25%。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5月在有關全球糧食安全的會議上表示,全世界面臨嚴重食品短缺的人口可能從新冠疫情前的1.35億倍增至2.76億以上。世衞組織也警告説,包括大量發展中國家在內的50個國家嚴重依賴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小麥出口,中東、索馬里、埃塞俄比亞、肯尼亞等地陷入營養不良的人數可能出現激增。問題還不僅僅是飢餓,依賴糧食進口的國家由於供給短缺還可能引發社會動盪,最終發展為暴動和內戰。

因缺少食物發生暴動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是發生在城市地區,其範圍廣、程度劇烈,主要因食品價格飆升而起。民眾的憤怒主要針對政府,對政府出台的補貼計劃或是其他與食品相關的政策不滿。有些情況下可能存在與食品危機無關的政治或經濟訴求,這也是暴動產生的次級動機。

第二種發端於食品供應短缺,以難民營、農村等地為起點,主要表現為衝擊運輸食品的卡車、列車或商店。雖然快速演變為暴亂,但大體上來説仇視的對象不是政府,也沒有強大的政治基礎,更沒有形成組織,不會造成大量死傷。

造成大面積嚴重危害的自然是前者。2011年發端於突尼斯的“阿拉伯之春”運動就屬於第一種暴動擴大化的結果。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後,當地的旅遊收入和海外僑匯陷入低迷,所有國家都在為失業人口增加而苦惱。歐亞大陸上發生的大面積乾旱和隨之而起的麪包價格飛漲成為導火索,社會運動風起雲湧,瞬間席捲了整個中東。

問題不只侷限在中東。2021年7月發生在南非的暴動因抗議前總統祖馬被捕而逐漸演變為暴力示威,民眾與警察爆發衝突。多年來生活的艱難和不平等地位點燃了黑人貧困羣體的怒火,大量商店遭遇搶劫,被迫停業。食品和日用品嚴重短缺,形成大面積的二次傷害。

2016和2017年發生在委內瑞拉的暴動則源自石油價格暴跌。2018年,該國陷入創紀錄的惡性通脹,引發包括移民和流離失所在內的嚴重社會問題。

此外,第二種形式的暴動還在阿根廷、索馬里、巴基斯坦、印度等地上演。

眼下的問題在於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正在使得兩種類型兼而有之的混合型暴動與騷亂在世界範圍內出現的可能性越來越高。即暴動出現的速度快、範圍廣、程度深,還可能造成大量人員傷亡。

令人擔憂的是掙扎在貧困中的也門、孟加拉國有約半數小麥依賴俄烏,他們正在遭受俄烏戰事的正面衝擊。小麥的市場價格自開戰以來已經上漲35%。也門面臨的大面積饑荒問題尤其嚴重。世界糧食計劃署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預測,也門的飢餓問題可能引發重大災難,預計到2022年底前形勢將會進一步惡化。無法獲得最低實物需求的人口將達到1900萬,佔也門總人口的約三分之二。超過50萬名兒童和約130萬名懷孕或處於哺乳期的女性將陷入嚴重的營養不良。這樣的國家一旦陷入政局動盪甚至爆發內戰就會給周邊國家和地區帶來嚴重影響。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74 字。

轉載請註明: 日學者指出糧食危機或引發地區社會動盪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