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後第十天,隨着國際救援隊陸續撤離,赴土耳其地震災區進行救援的多支中國社會救援隊於今日起陸續回國。作為首支奔赴土耳其的中國社會力量救援隊,浙江公羊救援隊的8名專家已於今天下午抵達杭州。
這是一場規模巨大的國際聯合生命救援。藍天救援隊土耳其救援總指揮王毅介紹,他所在的這支隊伍在當地時間2月9日凌晨抵達,總計有來自全國28省(市、自治區)的103支藍天救援隊,共計290名救援隊員參與救援。他們連續在土耳其馬拉蒂亞、阿德亞曼、卡赫拉曼馬拉什三地作業,搜索建築物380幢約18萬平方米,搜救出倖存者8名、遇難者137名。
回想起幾天來的救援,王毅有一些難忘的細節:在寒冷的重災區作業時,當地老百姓時常送來熱水熱飯;隊員撤離時,一起奮戰的其他救援隊前來送行,有人眼含熱淚。
公羊救援隊在土救援時的翻譯EMRE ASLAN記得,他們撤離時,土耳其當地一支救援隊的負責人專程來致謝:“非常感謝你們在這裏努力地幫助我們。我是土耳其人,為你們鼓掌,謝謝你們!”
遠赴千里外進行救援,各救援隊普遍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困難。首先,大量重型裝備難以攜帶。王毅回憶,當時大量的裝備留在了機場。此外,所有隊員長途跋涉,有的人趕到武漢集合時“連口水都來不及喝”。
北京市通州區應急志願服務支隊一大隊通州藍天救援隊教官霍昊,目前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休整。他已正式加入這支隊6年有餘。他介紹,此次來土耳其的隊員都是優中選優,參與者很多都是各地的教官。
他回憶,在飛往土耳其的過程中,大家都很安靜。一些人在重温國際救援手冊上的內容,另一部分人則抓緊休整,為接下來緊張的救援養精蓄鋭。
出發時,他所在的藍天救援隊已經招募數十名翻譯,併為每個小隊配齊翻譯人員。同時,大家分隊行動時,每支隊伍都由有國際救援經驗和地震救援經驗豐富的隊員帶領。
多支救援隊都提到在到達後,他們立即投入救援,並保持24小時持續作業。
王毅介紹,裝備短缺、人員睏乏之外,語言不通以及低温,都是救援隊員需要面對的挑戰。他還提到,過去在國內,救援隊總能第一時間到達現場,通過當地人瞭解現場建築原貌,並根據災害發生時間、房屋坍塌方向定位人員。但是這一次,溝通時間明顯變得更長,過程也更加複雜。
到達時,霍昊對當地的狀況感到震驚:“比原來想象的還要嚴重。”他經歷了兩天暴雪,“和之前的救援經歷感覺不一樣,但是困難我們都能克服”。
救援隊員利用從國內帶去的“蛇眼”生命探測儀等儀器裝備,不間斷地在作業面探尋生命的跡象。霍昊説,AFAD(土耳其災害和應急管理局)協調了當地的應急組織保證救援隊的食宿。他介紹,因為隊伍接到了聯合國的國際救援響應機制的需求,所以後勤保障等方面都會有相應組織來進行對接。從響應到現場救援的協同分配,乃至撤離,每一步都需要通過規定程序向聯合國進行報備。
“每一位藍天隊員都是自費的。”王毅表示。在整個救援過程中,每次接到當地求助需求,他們都能迅速行動。正是這樣對生命“不拋棄不放棄”的執着,讓他們取得了當地居民的信任和國際同行的認可。“此次救援結束後,我們會認真總結經驗和教訓,這對我們隊伍的成長有非常大的幫助。”
卓明災害信息服務中心創始人郝南曾在多次公開交流中提到,此次在土耳其地震的響應中,來自中國的救援隊成績非常亮眼。不過,除藍天救援隊、深圳公益救援隊等少部分社會力量救援隊外,大部分國內的民間救援隊伍缺乏對國際救援標準和體系的瞭解與接觸,更沒有經歷過標準的國際救援的培訓演練。此次結束在土救援後,他希望看到更多中國救援隊能更有意識地熟悉國際人道救援規則,並讓自己成為國際救援體系中的一員。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寧 見習記者 尹希寧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