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文化院院長金辰坤接受《環球時報》專訪:千萬級人員交流拉近韓中兩國

【環球時報記者 邢曉婧 單 劼 劉 欣】由於地緣相近,中韓建交以來,文化交往不斷髮展,增進了相互理解。在中韓建交30週年之際,韓國駐華使館公使銜參贊兼韓國文化院院長金辰坤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文化具有越分享、越豐富的特性”,期待未來30年韓中能以文化為養分,實現雙贏。

韓國文化院院長金辰坤接受《環球時報》專訪:千萬級人員交流拉近韓中兩國

這些值得韓國借鑑

環球時報:您如何看待中韓這30年來的交往?

金辰坤:1992年是我開始做公務員的第一年,也是我結婚的第一年。今年我和夫人迎來“珍珠婚”(結婚30週年),韓中關係也迎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兩國之間的貿易規模已超3000億美元,中國是韓國最大貿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進口來源國,韓國是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國。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的2019年,兩國的人員交流超過1000萬人次,成為彼此最大的人員交流國。

兩國關係之所以能夠如此迅速發展,我認為得益於地理相鄰性、文化相通性以及多年來的交流經驗,這些都為韓中30年來的交往提供堅實基礎。

韓國文化院院長金辰坤接受《環球時報》專訪:千萬級人員交流拉近韓中兩國

環球時報:最近十年,您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中國度過的。哪些地方讓您印象深刻?

金辰坤:2004年至2006年,我在公派赴英留學期間,意識到中國國際地位的顯著提升,在英國就開始學習中文。過去十年,中國逐步發展成為負責任的大國,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北京空氣質量的變化。2020年重返中國之前,我和夫人很擔心空氣問題,但來了之後發現北京的空氣質量和以前完全不一樣了。支付寶和微信支付讓我們過上不需要現金的生活,幾分鐘就能打到車,自由使用共享自行車,這些使北京生活變得便捷舒適。

我的夫人在北京學會騎自行車,並且愛上騎行。現在我們只要有空,就喜歡在藍天白雲下,騎着車在北京走走看看。我切實感受到中國快速發展的信息化、數字化和共享經濟,這也是值得韓國借鑑和學習的地方。

“文化爭奪戰”不可取

環球時報:中韓兩國年輕人一直通過流行文化、影視作品、吃播網紅等方式互相瞭解。在您看來,中國的年輕一代有怎樣的特點?與韓國的年輕人有何不同?

金辰坤:中國的年輕人勤奮並且充滿自信,在巨大市場下,只要擁有足夠的創意和勇氣,就有可能取得成功。韓國的年輕人也在主導着新的信息化時代。兩國年輕人的共同點就是以東方禮儀為基礎,引領信息化。

兩國年輕人偶爾在網上就文化問題展開爭論,這是一種“兵家之常事”。韓中在文化上相通,心理上相親,具備成為好朋友的最佳條件。文化上相通有時會演變成所謂的“文化爭奪戰”,這對兩國關係來説絕對是不可取的。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在擴大文化交流和合作的同時,有必要重新認識文化。比起在某種文化上爭論“是我的還是你的”,或許“我也喜歡,你也喜歡”是文化更好的存在方式。

環球時報:有沒有喜歡的中國影視作品和演員?

金辰坤:正如韓劇《請回答1988》中介紹的那樣,韓國人在上世紀80年代特別喜歡香港電影。我本人經歷過那個階段,李小龍、成龍、洪金寶等香港功夫明星很受歡迎。現在我更喜歡歷史題材影視作品,像是《大秦賦》,幫助我更好地瞭解中國歷史,中國的影視作品是我瞭解中國的重要管道。湯唯是我很喜歡的中國演員。我曾在一個活動上見過她,晚宴時一起聊天、喝啤酒。她的性格開朗大方,讓人感覺很舒服。湯唯嫁給韓國導演金泰勇,在韓國也很有人氣。

尊重“和而不同”

環球時報:您如何從文化角度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

金辰坤:文化具有越相互分享就越豐富的雙贏特性。在實物世界中,如果把我的東西給別人,對我來説這個物體就會消失,但知識內容並非如此,這讓“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成為可能。如果韓中兩國不僅能相互交流傳統文化遺產,還能互相分享新文化內容,兩國人民的生活將會更加豐富。

環球時報:對於兩國關係接下來的發展,您有何期待?

金辰坤:兩國政府在建交30週年之際,把2021年和2022年指定為“韓中文化交流年”。為迎接北京冬季奧運會,駐華韓國文化院和在首爾的中國文化中心共同舉辦“平昌冬季奧運會及北京冬季奧運會圖片展”。另外,駐華韓國文化院計劃於8月23日舉辦建交30週年紀念韓中漆工藝展,還計劃展出以兩國“緣”為主題的大型掛件作品。

兩國文化乍一看很相似,但仔細研究就會發現各有千秋,我稱之為“和而不同”。我認為,兩國之間擴大同質性的同時,應該相互尊重和認可彼此不同的部分。朋友之間不僅要文化相通,還要心靈相通。兩國應該集思廣益,在文化共通點上引導彼此心理上的親近感。希望未來30年,我們依舊能夠以文化為養分,用文化實現雙贏的兩國關係。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12 字。

轉載請註明: 韓國文化院院長金辰坤接受《環球時報》專訪:千萬級人員交流拉近韓中兩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