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關不住思念,距離隔不斷親情。近年來為鞏固疫情防控成果,國家民政部多次大力推廣、倡導非現場祭掃方式,包括“網上祭祀”、家庭追思、公益代祭等服務。通過點一支蠟,獻一束花,留下一段傾訴……來進行追思緬懷。但這一看似因疫情而被迫採取的無奈之舉,在疫情過後是否還會成為人們文明祭掃的新選擇?
“不去墳前燒紙、磕頭、除雜草,總感覺這份孝心沒盡到。網上祭掃這種形式,大部分老人還不一定能完全接受。”退休人員王老師坦言,“不過,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現在又是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這種方式相信也能得到大家的理解”
當然,也並非所有老人都無法接受“網絡祭祀”。子女長期定 居海外的張大爺就持贊成態度:“相比實地實物祭掃,網上祭祀可以讓海外的家人隨時隨地緬懷祭祭奠,彼此的心貼得更近,家庭的精神紐帶也就增強了。”
顯而易見,“網絡祭祀”正在逐漸成為人們未來祭奠的新選擇。但其實近年來,“網絡祭祀”除了用於祭奠祖先親朋外,為公眾人物和公共災難進行祭祀也在逐漸成為潮流。在行業知名的網上祭祀平台“思念堂”裏,一些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發生後,平台就會創建“事件紀念堂”,向廣大市民提供免費的網絡祭祀服務。除此之外,一些先賢偉人們,也有專屬的“人物紀念堂”,用户可在此追憶緬懷,發表懷念之語。
“網上紀念堂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網絡空間。對活着的人來説,那是他們和逝者之間保持聯繫的一座橋。”“思念堂”網絡祭祀平台負責人這樣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