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是個很複雜的問題,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的想法也都不同,所謂的“人心隔肚皮”。
也許你是好心的,但在對方看來,你的所作所為未必就是好心,甚至還可以理解成不懷好意,當你以為對方是善意的,你付出真心,然而對方未必就真的是懷着善意來對待你的真心。
人際關係並不是數學題那麼簡單,不是一加一就一定等於二,有時候即便你付出了許多,但未必就能得到回報。
我們都沒有讀心術,當對方不能對你信任,不能對你敞開心扉的時候,你無論如何也不知道對方是怎麼想的,而你怎麼做才是對的,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就是這麼的困難。
聽起來就足夠讓人頭痛了,實際上,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遠比理論説起來更為複雜。不然也不會產生那麼多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更不會有那麼多本來很親近的人卻反目成仇的真實案例。
其實,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不能將心比心。或者説,每個人都有私心,都會利己,因為這顆私心,很多人不能夠輕易地相信別人,更不願意輕易把真心託付給他人,害怕自己吃了虧,或者是輕信別人被欺騙受傷害。
如果説這個世界上,所有人都能互相信任,互相釋放善意,那麼我想不管雙方是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什麼樣的身份下,都能夠很好的處理好彼此之間的關係。你對我好,我就對你好,互相釋放善意,即便有矛盾,也不會造成多麼嚴重的後果。
然而,問題是,現實就是現實,我們畢竟都不能揣測對方的心意,只能依靠自己的自我判斷是瞭解一個人,進行單方面的人際交往。
難呢,也真的難,可要説簡單,其實人際交往也可以變得很簡單,只要能做到一點,那就是互相。
“你媽騙得我好苦,我們離婚吧,我實在是沒辦法跟你媽相處了。我真的已經努力了,我是想跟她好好相處的,可是她呢?她做了些什麼?我做的這些,都是因為體恤她,可是她呢?她就是把我當成猴兒耍,把我當成個傻子!
你一直讓我讓着你媽,説她年紀大了,説她是長輩,可有這麼做長輩的嗎?!我實在是無法接受你媽所作所為,也無法接受你一味地護着你母親的行為。
我才是你的妻子,我也是你最重要的人。説白了,我做的那些,都不是為了你媽而做的,就是為了你而做的,可是你呢,你的態度太讓我失望了,不用再挽留我,也不用再向我道德綁架,年過完我們就離婚吧。”
張嫺對着丈夫斬釘截鐵地説出這段話以後,對面的丈夫沉默了,男人臉上的表情很糾結,很無奈,又有些對張嫺的不理解,還帶着一絲憤怒和不甘心,可是張嫺已經把話説到了這個份兒上,已經在沒有繼續溝通的必要,只能一言不發。
張嫺收拾了行李,定了第二天回程的車票,從丈夫的老家回去以後,第一時間便通知了家裏人,向丈夫正式提出了離婚。
丈夫很明顯還是不想離婚的,但張嫺的心意已決,似乎這件事情已經不會再有什麼迴旋的餘地了。
張嫺和丈夫結婚才剛剛一年,今年是他們第一次回老家過年,明明還是新婚,怎麼就鬧到了今天這個地步?這件事情的原因,還是得從張嫺和丈夫一起回老家過年開始説起。
張嫺和丈夫是自談結婚的,戀愛談了三年,一直以來,兩個人的感情,都算是比較好的,兩人一直在外地打工,很少回老家,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相處起來並沒有什麼大的矛盾。
很多夫妻和情侶都是這樣的,婚前總是兩個人在一起生活,基本上並不會有什麼問題,可是這並不代表兩個人之間就沒有問題,而是因為僅僅只是兩個人,與雙方的生活和雙方的家人並沒有什麼深入的交際,所以所有的問題都潛伏於水下,沒能及時的暴露於水面。
並非不存在問題,只是暫時還沒能看到問題,張嫺和丈夫也是如此。
張嫺和丈夫結婚以後,有計劃過個一兩年要一起回老家發展,理由也很簡單,張嫺和丈夫家都是普通家庭,在大城市買不起房子,張嫺的婆家只能給兒子準備一棟自建的婚房。
農村裏的房子,雖然地段不好,沒啥升值的大價值,但是勝在面積很大,三層小樓外加一個很大的院子,當然這也是公婆為了想要以後跟兒子媳婦一起同住的考慮。
這些都是前話,張嫺今年第一次跟丈夫回老家,其實也算得上是第一次跟公婆長時間的接觸。婚前張嫺也曾經去過丈夫老家見父母,但是每一次呢基本上都是吃頓飯就走,再加上是婚前的原因,讓張嫺一直都覺得,公婆的人品都還不錯,至少對自己是比較客氣的。
這次回家畢竟是婚後第一年,按照張嫺老家的習俗,新媳婦第一年是要在婆家過年的,所以説張嫺今年整個春節假期都應該是在婆家過得,少説,也要待個十天八天的。
不過張嫺也沒有什麼心理壓力,給公婆帶了些節日禮物,就出發了。張嫺本來也沒想着要躲懶或者是做個少奶奶,她明白自己已經是人家的媳婦,就等於男方也是自己的家,過年需要準備的事情很多,她都做好了幫忙的準備,即便是累一點,但也不過就是個春節假期罷了,以後回老家發展了,總得低頭不見抬頭見,跟公婆打好關係對以後以後好處沒有壞處。
婆婆讓她幫什麼忙,只要她能做到,就一定會幫忙,她也不是個嬌生慣養的姑娘,包餃子蒸包子做個飯打掃個衞生什麼的,不會她也願意去學。
可是讓張嫺沒有想到的是,剛到家,她便聽説了一個消息,婆婆病倒了。
是的,剛回到家的第一頓飯,婆婆做完了飯,也沒吃就説自己不舒服回房睡覺了,張嫺的丈夫去看望,回來以後滿面愁容的,説婆婆腦供血不足嚴重了,這段時間頭暈的厲害,吃不下飯,一站起來就頭暈目眩的,抱恙在身只能卧牀。
張嫺聽了以後也去看望了婆婆,婆婆躺在牀上一見到張嫺來,立刻起身拉住張嫺的手。
“孩子,是我對不住你,你第一年過來過年,我這身子就這麼不爭氣,家裏沒個掌事兒得不行,這些事情本來都不該是你這個剛進門的媳婦要管的,但是我也只能把這些事情都交給你了,媽對不起你。”
張嫺一聽婆婆的話,心裏也不忍心,立刻就向婆婆保證了:“媽,你好好養病吧,家裏的事情有我呢,什麼事情你都不用操心,交給我好了。”
可張嫺保證的信誓旦旦,想着不過就是過個節,做幾頓飯,每天把家裏的衞生稍微維持一下而已,可張嫺沒想到的是,男方家的家族非常的龐大,公公又是家中的大兒子,張嫺丈夫的奶奶也住在公婆家裏,從初一開始,家裏的親戚就絡繹不絕登門,有些住的遠的,是要直接住在家裏的。
從早到晚三頓飯,張嫺忙活個不停,一直從初一忙到了初七,七天連做了21頓飯,張嫺也不過是個年輕的姑娘,她哪裏做過這麼重的家庭勞動,累的腰痠背痛,可以説是張嫺這一生中過的最辛苦的一個年。
本來呢,張嫺也覺得畢竟婆婆病了,做這些都是應該的。可是就在第八天,終於親戚們不再走動,空閒下來的時候,張嫺準備下午帶婆婆出去散散步的時候,發現婆婆不見了,根本沒有躺在牀上養病。
張嫺告訴丈夫以後,丈夫似乎卻並不那麼上心,讓張嫺不要再找,不用管。張嫺跟着丈夫出門散步,還沒走幾步,突然聽到相鄰沒幾户的鄰居家傳來了婆婆的聲音。
卧牀的婆婆怎麼會出現在鄰居家裏呢?張嫺想去看看,丈夫卻阻攔着,越是阻攔,張嫺越是覺得不對勁,衝進鄰居家,才發現婆婆正在精神奕奕地打着麻將,剛剛的聲音,是婆婆胡了牌,高興的叫喊,那樣子,根本就沒有一絲一毫的病態,身體看着比張嫺現在的狀態還要好。
婆婆聚精會神的,居然好長時間都沒看到張嫺來了,後來在旁人的提醒下,才看到了張嫺,婆媳兩個面面相覷好久,都傻了。
在那之後,便發生了剛開頭的事情。
其實,大多數人在剛開始進行人際交往的時候,都是願意對對方釋放善意的,也不會計較許多,能夠為對方着想的。可是後來為什麼變了?
是因為得不到回報。誰也不是聖母,我們願意對一個人好,願意付出的理由,其實都是需要回報作為回饋的。這種回報,未必就是實體的,有的要的不過是感情,有的呢,要的只不過是希望得到同樣的對待。
如果什麼回報都得不到,心冷了,自然也就不想付出,對對方也會在心理上建立起圍牆,人際交往就算是徹底失敗了。
想要人際交往順利,那麼我們不能吝嗇於付出,更不能吝嗇於回報,我們想要和一個人建立起一段好的人際關係,那麼對對方好這種付出就是必然的,你不可能想着空手套白狼,不用付出就能得到對方的真心。
當然了,對方也一樣,不可能只想着得到,得到了卻找藉口去迴避回饋,互相去付出,互相去給予,不要抱有那些沒有實質性意義的揣測和小心思,盡力的做好“互相”二字,這一點,在任何人際交往中都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