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遇事急躁不耐煩,面對挑戰畏難不自信,怎麼辦?

孩子遇事急躁不耐煩,面對挑戰畏難不自信,怎麼辦?

問題具體描述如下:

有個女兒,二年級,8歲,我是爸爸。平時我對女兒有些嚴厲,瞭解了一些相關知識,好像造成女兒怕困難怕失敗,不能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原因更多在於我。但是我又不知如何去改變,很苦惱,很內疚。

女兒一遇到困難就很急躁,很不耐煩,她好像並不想去解決問題。比如她想和小朋友玩,就會變得很不高興,説無聊沒意思。後來才知道她是想和她們一起玩,但是卻很少去嘗試溝通或靠近她們。學習做題時,一遇到困難就不耐煩,説起來她好像都有些理由。

現在我不敢發火,怕傷害她,講道理她又好像聽不進去,很着急。該怎麼辦?

説起怕困難怕失敗,不只是小朋友,大人也是如此。一遇到困難就想退縮,一想到可能失敗就想放棄,都是人的正常反應。不過,作為大人,我們有理性思考,會分析、權衡,琢磨清楚了最終還是會採取行動。

小朋友就不一樣了,他們更情緒化,做決策更多是由情緒驅動。孩子8歲了,我們可以慢慢教會孩子一些理性思考。

孩子遇事急躁不耐煩,面對挑戰畏難不自信,怎麼辦?

最關鍵的一點:我們自己

就像這位爸爸反思的,他也意識到女兒不勇敢不自信是自己太嚴厲造成的。那麼,解決辦法就可以從我們自己開始。

為什麼對孩子嚴厲?

害怕失敗的孩子背後,大多有個害怕失敗的家長,只不過我們常常偽裝起來了。我們可能一邊講很多道理,給很多鼓勵,告訴孩子“失敗沒什麼”,但另一邊,當我們面對挑戰時卻戰戰兢兢,掩蓋迴避。內心也時常對自己失望,為過去後悔。當孩子做錯了,失敗了,我們會不經意地表現出失望和不耐煩。

對自己不滿意,就容易對孩子不滿意。

孩子遇事急躁不耐煩,面對挑戰畏難不自信,怎麼辦?

1,改變悲觀的心態

當我們遇到挫折和失誤的時候,提醒自己放輕鬆,心態積極一點。還可以自黑一下,自嘲一下,像那些脱口秀演員一樣,把自己的糟心事當個笑話,説説就過去了,沒什麼大不了。這樣的幽默感也會感染到孩子。

孩子是從自己身邊的人,尤其是父母身上,潛移默化的觀察中學習對待失敗的態度的。如果我們經常對一些失誤氣急敗壞或者惶惶不可終日,那他也會順理成章的覺得,失敗是個壞事情,是不可以接受的。

《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中就特意説到,幽默感具有自我審視能力,學會自嘲有助於自我管理。不要小看它,慢慢練習起來,變得幽默一點。

孩子遇事急躁不耐煩,面對挑戰畏難不自信,怎麼辦?

2,分享自己的失敗經歷

孩子都喜歡聽父母的故事,經常跟孩子説説自己的失敗經歷,告訴孩子我們從這些經歷中學到了什麼,又是怎樣爬起來繼續走下去的。讓孩子知道,發現錯誤就等於知道了正確,關鍵不是拿第一名,而是像戰士一樣一直在戰鬥。

就像平時我們跑步,跑得慢並不比跑得快差,它們其實是一樣的,都是在前進。而且,跑得慢還能堅持得更久。

孩子遇事急躁不耐煩,面對挑戰畏難不自信,怎麼辦?

對孩子:重在培養成長型思維

1,做孩子的安全港灣

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失望和不耐煩。

孩子做作業做的很費勁,沒有小朋友陪她玩,如果我們總在這樣的時候表現的很焦慮、不耐煩、失望,孩子就沒有動力去繼續嘗試了,因為避免失敗、保護自己的最好辦法就是“不做”。同時,孩子也會逐漸內化了我們那些負面情緒,成了她對失敗的恐懼來源。

和孩子站在同一條戰線,一起面對並努力做得更好。孩子考砸了,安慰她,甚至吃個大餐;孩子沒伴兒玩,情緒低落時寬容她陪伴她;孩子被老師批評了,和她一起分析下次怎樣做得更好。

孩子遇事急躁不耐煩,面對挑戰畏難不自信,怎麼辦?

2,培養成長型思維

對有失敗恐懼的孩子,在她學新知識或新技能的時,要特別考慮任務的難易程度。不能輕而易舉,也不要高不可攀,最好踮一下腳,跳一跳就夠得着。過程會有點小挫折,達成後又比較有成就感,這對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和學習能力的發展最有幫助。

如果孩子面對挑戰束手無策,幫助她將任務細分,以消除畏難心理。比如,對二年級的孩子,做一張試卷,可以分成4份,每完成一份中間休息5-10分鐘,休息時間可以帶着孩子活動活動,這樣不僅緩和了孩子的畏難情緒,身體活動也有助於大腦學習時注意力更集中。

孩子遇事急躁不耐煩,面對挑戰畏難不自信,怎麼辦?

對孩子表揚鼓勵的話,儘可能具體描述孩子的付出,不要泛泛而談,説孩子“聰明”,或是有這個能力。比如孩子最近學習有進步,表揚她珍惜了時間,反覆練習,考前都有複習等這些良好的習慣。這些事情是孩子可控的,下次仍然可以做到的。以後的學習,孩子就會明白具體要怎樣做。

如果孩子成績不理想,不要説“沒關係,我們下次努力”這類話。可以説:“雖然這次你沒考好,但你付出了很多努力,我們都看到了,為你感到驕傲。只是現在效果還沒展現出來,我們繼續加油就會離目標越來越近的。現在我們來分析下哪裏還做得不夠,哪裏是我們忽視了……”

孩子遇事急躁不耐煩,面對挑戰畏難不自信,怎麼辦?

3,教會孩子權衡利弊

前面説了,我們大人害怕挑戰時,會分析、權衡,再做決策。這個方法可以帶着孩子一起做。

拿出紙筆,針對孩子害怕失敗的事情,和她一起討論:

這件事如果搞砸了,最壞的結果是什麼?

還有更壞的嗎?

最壞的結果發生的可能性有多大?

有哪些辦法可以避免這個最壞的結果?

如果最壞的事情發生了,你會怎麼做?

《活出生命的意義》裏把這叫做“矛盾意向法”,心理學家讓恐懼症患者關注他所害怕的事,哪怕只是一小會兒,也可以緩解焦慮和恐懼。

孩子遇事急躁不耐煩,面對挑戰畏難不自信,怎麼辦?

我們雖不是患者,這個方法一樣好用。這樣的討論相當於和孩子一起面對了她害怕的事,讓孩子看清她害怕的到底是什麼。有時候會發現沒什麼可怕的。就算有,我們也討論過應對方法了,知道採取什麼樣的行動。這可以增強孩子的掌控感,讓她更有勇氣去嘗試自己怕失敗的事。

這樣的經驗只要有幾次,信心就會大增。就像有句話説的:做你害怕的事,然後你發現,不過如此。

--EN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07 字。

轉載請註明: 孩子遇事急躁不耐煩,面對挑戰畏難不自信,怎麼辦?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