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半月談》調查報道,當前個別地方的“折騰式指令”已經誇張得令人咋舌——為交足各部門佈置的材料、表格,村裏每年至少要花3萬元複印費,相當於村集體年收入的一半……這是基層幹部的煩心事,其中反映出的問題尤需引起重視。
基層苦“折騰式指令”久矣!
何以説折騰?首先,無意義。報材料——同樣一份材料一式兩份、三份,電子版和紙質版往往還得一起報;填表格——同樣的內容在一份表格中已經體現,但可能又有另一份表格讓你再填一遍;掛標牌——一面牆二三十塊標牌掛得滿滿當當,巴掌大的村子要立二三十塊牌子。相信對於基層幹部來説,如果這些重複繁重的工作能夠換來村民實實在在的便利和看得見的生活品質,當是“有意義的付出”,那麼再難再累,他們也不至於有這麼多怨言。可現實情況卻是,這些工作往往是走走流程、做做樣子。其次,不現實。很多基層幹部,特別是村幹部,大多是“泥腿子上岸”。田間地頭的工作,他們門兒清,但遇到寫材料、用電腦時,往往兩眼一抹黑,得加班加點才能搞懂學好。以報材料、填表格等“文考”分散他們精力,難免佔用他們幹實際工作的時間。
在一再強調“減負”的情況下,基層壓力卻越減越重,可能正是因為某些部門偷偷減了工。如果這些部門在收到政策文件之時,想着的不是如何將上層政策轉化為基層福利,如何為基層創造更多機會,而只是顧着如何把自己的政績文章做得漂亮,那麼他們就只知道當政策文件的“二傳手”。他們可能會不加以消化分解,不重新規劃整合,就直接將落實政策的“皮球”踢給基層,讓基層去寫材料、填表格,為自己的政績報告“添磚加瓦”。
歸根結底,這都是政績觀錯位、責任心缺失的表現。其實,“留痕”不過是檢驗手段,而不是表現目的;檢查只是監督方法,而並非評價標準。政策要真正落到實處,讓基層變得更好,不僅需要上級政策給力和基層賣力,更需要各級機關用心用情做好政策轉化工作。對下,要根據基層現實情況,將上級政策中的“利”精準輸送到基層手上;對上,得站在基層的角度上考慮問題,更好地將基層的實際工作和問題彙報好,從而搭建好政策的落實轉化“中樞”。如此,才能讓基層早日擺脱“折騰式指令”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