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眾宣佈在中國投資168億後,寶馬MINI電動車生產也要搬到中國。德國車企在中國市場不斷加持的消息頻繁出現,讓日益緊張的關係出現了一些緩和的跡象。
10月13日,老牌車企大眾高調宣佈,將投資168億元與地平線組成新的合資公司,主要聚焦自動駕駛領域的技術開發,從泰晤士報的報道來看,還包括無線連接軟件開發。不過,這一合作還需要官方審批。
看到這一消息,不少聲音開始議論,能源危機之下,德企業無法忽視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尤其是其傳統的汽車製造業。要知道,中國是大眾最大的市場,每年約40%的大眾汽車交付至中國市場。
時間只過去了2天,再次傳來一個好消息,同樣還是汽車企業--寶馬。因“牛津工廠沒有為電動汽車做好準備,運行效率並不高”,寶馬集團將在明年年底前把該生產線轉移到中國。寶馬汽車回應稱“明確與長城汽車合作的光束汽車將生產純電動MINI”。
作為寶馬MINI的生產工廠,牛津工廠已經生產了20萬輛,將電動MINI搬到中國工廠,就意味着mini電動車就是“made in China”,這本身就是一種認可。今年上半年,寶馬汽車已宣佈將在中國投資150億元新建工廠,加快電動汽車產量。
由此可見,寶馬汽車對中國市場的看重和信心。相對中國的電熱毯、熱水袋等小商品暢銷歐洲,更願意中國造汽車也已經暢銷全球市場,並得到市場認可,要知道歐洲市場是汽車的高能市場,是車企的必爭之地。
近兩年,隨着新能源賽道火熱興起,中國車企也開始走出去,步入到歐洲市場與老牌豪門一較高下。全德汽車俱樂部近日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約7000輛中國製造商的汽車註冊了德國車牌,佔德國整體市場份額的0.5%。
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的供應鏈,尤其是動力電池企業也在歐洲投資設廠,國軒高科啓動了德國生產基地。寧德時代在德國圖靈根州投資18億歐元建設動力電池基地。吉利也在歐洲研發甲醇汽車。
可以説,隨着新能源汽車興起,無論是中國車企還是德國車企,對於全球供應鏈都在重塑。作為一個老牌車企,在失去燃油發動機優勢之後,也面臨着價值鏈的沖洗洗牌。大眾為電動汽車和軟件開發的預算高達890億歐元,但是至今仍糾結在模型延遲和功能錯誤。
大眾ID系列車型,已經多次被車主吐槽,車機系統軟件問題,車機系統卡頓、黑屏、無法連接網絡等已成為大眾電動汽車的“軟肋”。汽車不同於售價,一旦出現死機、黑屏等現象,就可能造成安全隱患。
由於“大眾汽車集團的軟件部門 Cariad 的 E3 1.2 軟件平台存在問題”,原定於 2023 年開始銷售的電動 Macan被推遲到 2024 年晚些時候,電動 718 Boxster/Cayman 和 Cayenne 也存在延遲的風險。對於剛剛完成IPO的保時捷來説,這無疑是當頭一棒。
所以,大眾此次聯手地平線聯合研發自動駕駛技術,也是一種自救和補救行動,儘快扭轉在智能化和自動駕駛技術上的短板。在此之前,大眾還傳出與華為“磋商”,商討關於自動駕駛技術的合作事宜,與地平線合資之後,意味着大眾已與華為無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