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下午,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首場“委員通道”在人民大會堂開啓。作為重大社區疫情防控親歷者,全國政協委員吳浩表示,我國的“動態清零”政策是最有效的,也是最負責任的做法。
這已經是吳浩第二次走上委員通道,2018年,他曾以北京市豐台區方莊社區衞生服務中心主任的身份,呼籲《關於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制的意見》儘快落地,讓全科醫生有奔頭。今年,作為首都醫科大學全科醫學與繼續教育學院院長,他再次將關注的目光投向全科醫學,建議新增全科醫學專業作為國家重點學科。
談疫情
“動態清零”策略以最小社會成本,獲得最大效益
自武漢疫情暴發以來,作為國家衞健委疾病預防控制專家委員會專家、北京市社區衞生首席專家,吳浩參與了11個省,20場重大社區疫情防控工作。作為親身經歷者與見證者,他認為,我國目前採取的“動態清零”策略,是當前全世界範圍內最有效、最負責任的做法。“我們以最小的社會成本,獲得了最大的效益。”
吳浩説,疫情防控工作不斷豐富總結措施和方案。武漢疫情期間,採取小區封閉管理,社區網格化管理。2020年6月北京新發地疫情期間,首次通過健康賦碼限定風險人員活動範圍,採取大數據手段精準流調,開啓了超大城市社區精準防控。
去年廣東疫情處置中,首次提出封控區、管控區、防範區概念及處置方案,對不同風險人羣採取分類賦碼,形成圍追堵截一整套管控措施。去年9月處置廈門疫情時,首次藉助國土資源地理信息平台結合流調大數據,成功實現在一個潛伏期內控制了疫情,實現了廈門國慶節日的預期解封。
“今年初,北京發生了多點散發聚集疫情,面臨冬奧會挑戰,我們首次採用了電子圍欄技術,在超大城市實現了在不大規模限制人員流動的情況下,對風險人羣進行精準管控,高效處置了疫情。”
他説,未來將根據疫情變化動態研判,統籌生活生產,力爭科學精準應對。
談全科醫學
建議將全科醫學納入國家重點學科建設
根據組織安排,目前吳浩任首都醫科大學全科醫學與繼續教育學院院長。今年,他帶來了“新增全科醫學專業作為國家重點學科”的建議。
我國提出,促進交叉學科的發展,支持薄弱學科。“全科醫學既是交叉學科,又是薄弱學科。”吳浩説,全科醫學更注重“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實踐,是一門綜合性醫學專業學科,將預防、康復、人文及臨牀醫學等學科整合為一體。
據他介紹,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全科醫學開展時間短,尚未建立全科數據網絡平台或數據庫;全科醫學研究缺乏系統性;研究領域較為侷限,某些領域尚存在一定空白,如人文管理等。研究的深度和方法科學性嚴重不足。調查發現,2013年至2017年,SCI收錄的全科醫學領域論文中,中國只有323篇,佔論文總數的1.6%。全科領域研究缺乏是學科建設後繼乏力的關鍵問題。
吳浩指出其中原因——一方面,全科醫學研究經費缺乏申請渠道,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各種省部級科研基金等基金申請分類來看,全科醫學尚不在其列;另一方面,相較於各專科醫學,基層全科醫師的科研能力較差、科研意識不強、科研平台缺乏。綜合醫院建立全科醫學科時間較短,綜合醫院的全科醫師多數從專科轉崗而來,具有碩士及以上的學位學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願望,但仍然延續專科的科研方法和方向。
對此,他建議國家教育部評選出部分高校,將全科醫學科作為重點學科支持建設,給予經費保障及政策支持,開展全科醫學學科建設及學科相關領域研究。
在醫學教育方面,促進高校將全科醫學課程納入院校教育,提升醫學生對全科醫學的認知程度,同時促進高校全科醫學教學課程改革。在醫學科研方面,可以通過專項經費建立全科學術研究基金,加大對全科醫學領域研究投入。在學科建設方面,提高高校全科專業建設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推動學科向國際先進領域發展。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