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尼娜又來!今年會是冷冬嗎?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的最新監測:今年7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温持續下降,10月份已進入拉尼娜狀態,並預計到冬季發展成一次弱到中等強度的拉尼娜事件。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才剛剛結束一次拉尼娜現象,因此今年還將是個“雙拉尼娜年”。

  從歷史數據分析來看,在多數拉尼娜事件達到盛期的冬季,影響我國的冷空氣活動比常年更加頻繁,且強度偏強,我國中東部大部地區氣温較常年同期偏低的概率較大。那麼在“雙拉尼娜”的背景下,今年冬天會是冷冬嗎?

  近日,在中國氣象局例行新聞發佈會上,中國氣象局辦公室副主任趙會強回應稱,預計今年冬季(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影響我國的冷空氣活動頻繁,勢力偏強,中東部地區氣温總體以偏冷為主,季節內冷暖波動大;降水總體呈北多南少分佈,其中黑龍江東部、黃河流域中部及華北西部、新疆北部等地偏多2至5成。

  但究竟是不是冷冬?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賈小龍解釋稱,需要注意的是,氣温“偏冷”不等於“冷冬”。偏冷是講氣候平均而言氣温偏低還是偏高,但冷冬有嚴格的閾值標準。判定冷冬的基本要素為冬季三個月的平均氣温,在空間上分為單站、區域和全國三個等級。單站平均氣温距平小於等於標準差的-0.43倍就定義為單站冷冬,如果冷冬站數超過區域總站數的50%,則定義為區域性冷冬,如果冷冬面積超過全國有效面積的50%,則定義為全國性冷冬。即冷冬的標準與氣温偏低的程度和範圍均有關係。

  “冷冬更多是對於冬季氣候狀況或者是氣温狀況的綜合評估和判斷,今年我們預計氣温偏低的可能性比較大,但能不能達到冷冬的標準還是要根據標準來看。”賈小龍説。

  “拉尼娜”事件就是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温度異常出現大範圍偏冷,且強度和持續時間達到一定條件的冷水現象。據國家氣候中心數據統計,通過分析1951年以來歷史上15次拉尼娜事件發現,有10個拉尼娜年我國冬季氣温偏低,5個拉尼娜年我國冬季氣温偏高。最近一次偏高發生在2020年。

  儘管上一個冬季先後出現了四場大寒潮,一月初的寒潮更是讓多個氣象觀測站最低氣温突破或達到建站以來歷史極值。但今年3月國家氣候中心發佈的消息稱,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2月28日冬季為暖冬。專業判定標準有時和公眾的實際體驗並不相同,相比起平均氣温,氣温異常波動的極端事件更容易受到關注。

  “影響我國氣候的不僅僅是拉尼娜。拉尼娜年的確存在偏冷的概率更大一些,但不是每個拉尼娜年的冬季平均氣温都偏低,因為存在着其他影響因素的影響。”賈小龍説,中高緯度積雪、北極海冰變化等都會增加冬季氣候的不確定性,氣象部門還將密切監視其他影響因素的變化。

  2008年南方的低温雨雪災害相信還令不少人印象深刻。那一年,北半球也受到了拉尼娜事件的影響。今年類似的情景會不會重現?

  對此,賈小龍表示,2008年南方的低温雨雪天氣,與非常複雜的氣候因素有關係,一方面是由於冷空氣比較頻繁,另一方面是水汽輸送條件非常好,所以2008年出現了持續比較長時間的雨雪冰凍天氣。

  “從今年的預測來看,我國南方的水汽條件不如2008年,發生大範圍、持續性低温雨雪冰凍的可能性較小,但在西南地區東部和江南西部可能出現的階段性低温雨雪冰凍天氣過程。”賈小龍建議,相關地區需注意階段性低温雨雪冰凍天氣過程對電網和交通的影響,並針對可能出現的階段性集中用電需求等做好應對準備。

  氣象專家提醒,今冬我國冷空氣偏多、偏強,特別是北方地區可能出現階段性強降温、強降雪過程,南方地區可能出現階段性低温雨雪冰凍天氣,對農業、交通、基礎設施等造成較大影響。南方降水偏少地區要防範乾旱,西南地區冬季氣温偏高、降雨偏少,要加強冬季森林防火工作。同時,冬季是呼吸道、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季節內氣候波動較大,公眾要及時關注天氣變化,添衣保暖。(經濟日報記者 郭靜原)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06 字。

轉載請註明: 拉尼娜又來!今年會是冷冬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