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上週新增新冠病例佔全球46% 疫情正向20餘國擴散
多重變異毒株蔓延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管筱璞 黃輝 李雲舒
圖為印度新德里市內的一個臨時新冠患者護理中心。該國新增新冠確診病例數和新增死亡病例數連續刷新紀錄,疫情持續惡化。(圖片來源:人民視覺)
“有跡象表明,印度疫情正在向鄰國擴散。”
世衞組織5月5日表示,尼泊爾上週病例增加了137%,斯里蘭卡的病例數也在增加。上週世界範圍內新增病例數中,印度的新增病例佔到46%,死亡人數佔全球總數的四分之一。
過去兩週,全球新增病例數量比疫情暴發以來前六個月的病例總數還要多。與此同時,來自印度的多重變異毒株,已經蔓延到全球二十幾個國家,多國面臨考驗。
印度多重變異毒株已蔓延到20餘國
近期,印度新一波新冠疫情急速惡化,日增感染人數連續超過30萬人,不斷創下歷史新高,病亡人數也以每天2000多人的速度急劇攀升。疫情失控導致印度醫療系統瀕臨崩潰。
在印度發現的多重變異毒株,引起了各國的一致警惕。
5月2日,馬來西亞衞生部長阿扎姆指出,馬來西亞出現首例具有高度傳染性的印度多重變異毒株B.1.617.1確診病例,患者從印度入境。同日,約旦衞生部也確認,境內已確診3例印度發現的變異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印尼官方也於5月3日公佈,國內發現了兩例感染印度變異毒株的病例。
為了防止變異毒株輸入,新加坡收緊管控措施。該國衞生部發布聲明稱,從5月8日至5月30日集體聚會的人數限制由8人降至5人,可在家辦公的企業員工能回到辦公場所的人數比例上限從75%下調到50%,入境者的隔離時間從14天提高到21天(少數來自低風險地區的除外)。同時,新加坡還將強化現場演出和商務會議等活動的人數限制,並暫停人數較多的體育賽事。
鑑於新一輪疫情的發展,泰國剛剛放鬆不到一個月的入境防疫政策也再度收緊。泰國新冠疫情管理中心近日宣佈,自5月1日起海外入境隔離期將恢復至14天,同時全國再次升級疫情管控措施,從印度出發非泰國公民的入境許可也將暫停簽發。
面對印度失控的疫情,各國紛紛加大對變異病毒的追蹤力度。當地時間5月5日,肯尼亞衞生部宣佈在基蘇木郡一家化肥廠工作的5名印度公民確診感染了印度發現的變異新冠病毒,當地衞生部門目前正合力追蹤密接者。
5月3日,在發現一名印度到南非旅行的人員新冠檢測呈陽性以後,南非衞生部門開始進入高度戒備狀態。南非衞生部及南非國家傳染病研究所均表示,將對從印度進入南非旅客的核酸樣本進行優先檢測,南非將密切關注印度出現的B.1.617病毒,並將從印度疫情現狀汲取經驗。
多重變異毒株促使印度疫情迅速升級
在不少流行病學家和病毒學家看來,印度此輪疫情中出現的變異病毒B.1.617,是疫情迅速升級的原因之一。人們面對的,已不僅僅是2020年疫情暴發初期的病毒,而是變異後再次變異的病毒。
一個多月前,印度政府宣佈,從不同邦收集的樣本中檢測到了一種被形容為“雙突變”的變種病毒B.1.617,即E484Q和L452R突變同時出現的雙重變異株。
印度阿育王大學特里維迪生物科學學院院長、病毒學家賈米爾指出,實際上該變異體共有15個突變,其中3個關鍵突變的效果分別為:增加了病毒進入細胞的能力、導致部分免疫逃避、使病毒進入細胞的效率更高。因此,該變異病毒更具有傳染性,同時也部分逃避了一些中和抗體。
根據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GISAID)的數據,B.1.617是去年10月從印度登陸的變異株,今年2月以後,陸續在英國、美國、日本等二十幾個國家被檢測到。因此,這種變異株的感染擴散可能會對目前的疫苗產生不利影響,需要引起警惕。
“進入2021年,世界擁有了疫苗等應對新冠疫情的新工具,但同時也面臨病毒變異等新挑戰。”1月7日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線上記者會時,世衞組織歐洲區域辦事處主任克盧格的憂慮如今得到了證實。
除了印度變異株B.1.617,目前在世界蔓延的主要變異株還包括英國變異株B.1.1.7,南非變異株(B.1.351,501Y.V2),巴西變異株B.1.1.248和美國加州變異株B.1.429(或CAL.20C)等。
世衞組織近日表示,正在密切關注全球各地10種新冠變異病毒,其中包括印度近期發現的變異毒株及美國發現的兩種變異病毒。這些變種都被視作“全球公共衞生的重要潛在威脅”。
在這些重點關注對象中,目前已有3種被歸類為“值得警惕的變種”,分別為英國變異株B.1.1.7、南非變異株B.1.351及巴西今年1月發現的P.1變異株。科學研究普遍認為,這3種變異新冠病毒很可能具備更強的傳播能力和致命性。如B.1.1.7的傳染性就增加了40%到70%左右,感染死亡率則高出55%左右。
包括印度變異株B.1.617在內的7種變異病毒則被歸入了“值得注意的變種”,危險性仍有待研究。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傳染病專家安德森指出,B.1.1.7變異病毒和P.1變異病毒也都在印度廣泛傳播,當前數據並不足以排除這兩種變體對印度新一輪疫情的影響。
同一生物體內不同突變的病毒展開競爭,可能導致病毒快速變異
變異是如何發生的?這仍是一個謎。
目前,被普遍討論的有兩種可能:
一是免疫系統較弱的人被病毒感染後,病毒長期在他們體內複製時,積累大量突變。研究人員發現,隨着時間推移,人類自身抗體會清除部分病毒變體,留下更能夠躲避免疫系統的變異病毒。
二是在病毒重新感染人羣之前,可能通過在動物羣體(如水貂)中傳播而獲得新的突變。隨着越來越多的動物感染被發現,“動物宿主”已經成為引發人們強烈關注的焦點。
英國劍橋大學病毒學家拉温德拉·古普塔稱,關於VOC 202012/01(即B.1.1.7突變毒株)的來源,最有可能的解釋是,在某個長期感染新冠且免疫系統較弱的患者體內,不同突變的病毒展開競爭,導致快速變異和進化。
外界一度擔心,變異新冠病毒是否會使熒光定量檢測試劑失效,導致測不出。世衞組織此前表示,全球目前所使用的絕大多數熒光定量檢測都使用多個不同基因目標,變異病毒不會對檢測有效性造成太大影響。
不過,據法國《醫學快報》網站報道稱,法國目前正在調查該國西部布列塔尼地區新發現的一種變異新冠病毒,雖然該變異株的傳染性和嚴重性正在評估,但其具備的一大特點引起專家警惕:在往常使用的PCR核酸檢測方法如鼻咽拭子中,非常難以發現。
當地大區衞生局衞生服務中心在新聞發佈會上透露,阿摩爾濱海省拉尼恩的一位醫學專家在研究了最近數十起死亡事件後發出了警報:有7名患者的鼻拭子檢測結果呈陰性,但卻表現出明顯的新冠病毒症狀。
該中心稱,該病毒樣本被送到巴黎巴斯德研究所進行基因測序後,證實是一種新冠病毒變異株。
病毒變異是自然現象,出現優勢株是必然的
截至目前,世衞組織正式通報了疫情發生以來的4種主要新冠病毒變體情況,包括D614G突變、與水貂相關的“Cluster 5”、英國發現的“VOC 202012/01”和南非發現的“501Y.V2”。其中,後兩者因傳播廣泛最受關注。
2020年12月14日,英國向世衞組織報告了一種被命名為“VOC 202012/01”的新冠病毒變體,其中的S蛋白含有N501Y突變。
4天后,南非通報了另一種新冠病毒變體,該變體除了有S蛋白N501Y突變外,還有E484K和K417N突變。南非衞生部部長姆赫茲表示,“501Y.V2”變異病毒是南非第二波病毒迅速傳播的“元兇”。
研究表明,這兩種變體都具有更強的傳播力。根據英國最大的檢測實驗室米爾頓·凱恩斯燈塔實驗室給出的數據,B.1.1.7於2020年9月出現;11月,倫敦大約有1/4確診病例感染的是該變異病毒;12月中旬,這一數據已達到2/3。
日本國立長崎大學病毒學專家北里海雄認為,含有E484K/Q和L452R雙重變異是目前發現的能夠影響疫苗效果的主要變異株。
南非變異株和巴西變異株除了均含有D614G、N501Y以外,還發現存在E484K變異。有研究顯示,含E484K突變的病毒使從接種疫苗人體內分離出的中和抗體的活性下降了10倍多,具有減弱抗病毒中和抗體的效果,也可能導致病毒逃過免疫系統的識別。印度突變株中E484Q使疫苗接種血清中和活性降低6倍,L452R則使中和活性降低4倍。
東京大學研究團隊報告指出,L452R變異可以使包括60%日本人在內的東亞和東南亞地區人羣的細胞性免疫無法識別病毒S蛋白,導致病毒能夠逃逸細胞性免疫,同時也增強了病毒感染能力,減弱抗體的中和能力。
事實上,新的變異從未停止。最近,印度又發現了由B.1.617變異而來的三重變異株B.1.168(孟加拉變異株)。
“變異是自然現象,在意料之中。”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曾發文指出:“病毒在傳播中不斷出現變異,並出現優勢株是必然的。”
作為RNA病毒,“變異快”是新冠病毒的特點之一。拉温德拉·古普塔表示,疫情大流行至今,各國觀察到的新冠病毒變異數,比歷史上任何其他病毒都更密集。
早在去年2月,研究人員就鑑定出一種攜帶D614G突變的毒株,主要在歐洲和美洲傳播。去年年中之後,該毒株隨即成為各國的主流病毒。去年7月,世衞組織就已通報29%的新冠病毒樣本出現D614G突變,這一突變導致新冠病毒傳染性更強。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新冠疫情負責人亨利·沃克指出,新冠病毒常發生變異,隨着時間推移,可能會有更多變異病毒。世衞組織緊急事務發言人邁克爾·瑞安則表示,新的變異病毒是新冠大流行演變的正常部分,並非失控。
接種疫苗有助於降低病毒變異的速度
傳播力增強,毒力不變,現有新冠疫苗是否依然有效?
英國牛津大學2月發佈的一項初步研究結果顯示,該校與阿斯利康製藥公司合作研發的新冠疫苗對B.1.351所導致的輕度至中度感染,僅能起到“極小”的預防作用。
面對層出不窮的變異毒株,多家疫苗公司開始着手測試生產的新冠疫苗是否有效,並着手研究如何快速開發針對變異新冠病毒的疫苗。
當地時間4月29日,德國醫藥公司BioNTech首席執行官Ugur Sahin表示,公司已經針對類似的“雙突變體”進行了兩劑疫苗的測試,他“有信心”自己的疫苗對首次在印度發現的新冠病毒變種也能夠有效。
莫德納公司此前稱,其新冠疫苗能針對英國首次發現的B.1.1.7新冠毒株誘發抗體反應,且水平與之前的變種相當。然而,在面對南非首次發現的B.1.351毒株時,其誘發的抗體水平是之前的五分之一。該公司正在研究第三種加強針,將現有疫苗與定製加強疫苗mRNA-1273.351等比例混合,以增強應對變異病毒的能力。
我國3月28日召開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國藥集團中國生物副總裁張雲濤表示,中國生物兩款滅活疫苗,利用在國內和海外二期、三期臨牀試驗後的血清,對包括南非發現的、英國發現的毒株,還有國內不同地區、不同流行區發現的10多株的毒株進行了交叉綜合實驗,“結果顯示,我們的兩款滅活疫苗產生的中和抗體對這些毒株都有很好的中和作用。”
“我們在持續推進變異株疫苗研發,病毒的變異一直會存在,人類無法阻止病毒變異。病毒的小變異並不會影響疫苗的抗原性,也就是説沒有產生保護性抗原的變異,疫苗就會有效,尤其是全病毒滅活疫苗。”張雲濤説。
即使病毒發生較大變異,疫苗同樣可以進行調整。“比如像流感病毒那樣較大的變化,各家研發者也有能力根據病毒變異情況及時調整適合的毒株,其原有的生產工藝和設備設施不會因此發生很大調整,也可以説,敵變我變,總體產能不變。”中國疫苗行業協會會長封多佳表示。
當前,我國多個疫苗生產企業和研發團隊都已部署了針對變異病毒的研發。北京科興中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高強透露,科興中維已同時啓動對南非株、巴西株的疫苗研發工作,南非株的相關疫苗研究工作已經開展,巴西株的引進正在過程當中。
“病毒變異是個永恆的主題,特別是mRNA病毒,它的變異基礎就是病毒會持續複製。”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科研攻關組疫苗研發專班專家組成員邵一鳴説,作為新冠肺炎這種急性傳染病,整個病程就幾周,要想持續複製,必須從感染者循環、不斷傳給易感者,不流行就沒有機會複製,然後就傳播不下去。
邵一鳴強調,疫苗可以阻斷病毒的傳播,病毒在不傳播的時候就不能複製,就不會產生更多的變異株,這種情況下,疫苗能起到絕對正向的作用。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