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叔寶
關注新能源汽車的人都知道,有關增程式的討論就像討論孔乙己一樣,充滿了快活的氛圍。大眾CEO馮思翰炮轟理想的增程式是“最糟糕的方案”;今年魏牌李瑞峯又點名問界“增程式混動技術落後是行業共識”。
無論車造得咋樣,增程式就是那個人人都能調笑的對象。
但實際上,增程式卻賣得越來越猛了,11月理想和金康的上險量已經雙雙破萬,並不輸某些純電車型,那麼為什麼被狂噴的增程式,還能越賣越猛?
增程式出現的必然性
在純電和燃油之間是否存在“第三種絕色”?答案是肯定的,這不就是插電混動嗎。
雖然營銷上會將增程式和插電混動區分,但其實增程式也屬於插電混動的一種,學術語言叫串聯式混動技術。其特點是驅動全靠電機,發動機不參與直驅,只給電池充電,電池再給電機提供動力,發動機就起一個“充電寶”的作用。
日常通勤時,增程器不啓動,回家用充電樁充電,省錢;跑長途或者車輛快沒電了再連上增程器,省時。雖然,增程式相比並聯式和串並聯式混動技術,結構簡單到令人髮指,但實際運用起來也不會掉鏈子,續航里程也優於大多數純電車。
增程式的成本優勢
車企為什麼喜歡增程式?因為沒有一個車企能對降低成本説不。
就拿增程式的“開山鼻祖”理想ONE舉例,其採用的1.2T增程器的成本大約在2600元左右。和燃油車相比,市面上採用的2.0T發動機,其製造成本接近5000元,還要攤銷7000元左右的研發費用。而且,增程式不需要傳統的變速箱,愛信的8AT成本要達到8000元/台,採埃孚的話甚至要到12000元/台。
和純電車型相比,電池的價格是貴得離譜,省下來的成本五位數起步。並且,增程式的結構相對簡單,不像並聯式和個別串並聯式,多出一套齒輪組和離合器,製造成本更高,控制邏輯也複雜。所以增程式確實是一個省錢的好苗子。
降低成本不僅車企受益,消費者也受益,競爭力自然提升,這也是增程式能夠“上位”的核心原因。
增程式的技術性能優勢
目前,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最大限制就是電池能量密度不夠高,那麼想要更長的續航,只有堆電池。這件事情也不是這麼容易的,想要更大的底盤空間更大的電池、更長的續航和更好的安全性能,哪裏來?只能採用純電架構。
純電架構的研發、以及大容量電池包的製造成本,背後是一筆筆巨大的開銷, 而增程式車型從燃油車架構轉型十分方便,其不需要較大的底盤空間容納電池。
在燃油時代的風吹雨打和嚴苛的國排放標準之下,各家傳統車企的看家本領就是低油耗發動機!
這種低油耗發動機,簡單進行一下工況點的優化,就能直接當高熱效率增程器使用,節省研發成本的小技巧又多了一個。可能有的消費者會問,咋説來説去還是成本?
那就來説點不一樣的,除了技術成熟和成本可控外,還為車輛騰出了空間佈置大容量的電池,增程式純電續航里程普遍比並聯式和串並聯式混動技術的車型更長。另外,在冬季的嚴寒下,增程式里程縮減也會更小。
寫在最後:
其實,新能源動力技術路線沒有優劣,只有適合。誰能給消費者帶去好的產品體驗,誰就能得到市場認可。在轉型時期,增程式還將迎來長期的銷量長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