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會這樣?一聽到孩子哭鬧,就開始本能的心跳加速、緊張加倍,立即開啓“滅火模式”,恨不得下一秒孩子就破涕為笑,天下太平。
你會採取什麼樣的方法呢?
威脅式:別哭了,不許再哭聽見沒......
講道理:寶寶乖,你不能這樣,這是不懂事哦!
迴避式:乖哦,寶寶想吃什麼,不哭媽媽就給你買
遺棄式:這麼不聽話,那你哭吧,我不要你了
大多數父母,都是如此對待孩子鬧情緒的吧,但也能發現這次哄好了,下次還是會“跌倒”在同一件事情上。
如何更有效地引導孩子處理生氣、憤怒、自卑、害怕、受挫等情緒控制的問題,是父母不可忽視的部分,今天大家就和六師妹一起了解一下有關孩子情緒的那些事吧。
01
不讓孩子哭,我們怕什麼?
先不説孩子,先説説我們自己在成長,從小到大,大家有沒有對這些話耳熟呢?
【不許哭、不要哭、哭就是不好、就是不堅強】
可是,卻沒人告訴我們情緒來臨的時候,除了哭,我們還應該怎麼更好的與它相處。於是,為了“討好”身邊的人,變得更加“堅強”我們變得越來越不願意看到自己的真實感受。
最終當我們做了父母,在面對孩子情緒的時候,也會開始會不自覺地想壓制孩子的情緒,有人要麼威脅孩子不許哭,甚至會因為孩子的憤怒而更加憤怒,要麼一副無可奈何的樣子去“哄”孩子:“寶貝,你要啥都給你,只要你別哭了就好!”
這麼做背後的潛台詞實際上在説:
“孩子,你的哭引起了我內心深處的焦慮,我現在哄你是想制止你哭,只有這樣我內心的焦慮才會緩解,變得好受,而我並不關心你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因此,哄孩子看似是安慰孩子,其本質依然是在否定孩子的情緒。
在孩子的世界裏,情緒是最正常、最本能的反應,比如在公園裏玩的開心的時候突然要回家會傷心,想穿漂亮的公主裙發現沒有幹,也會難過。
這些時候,讓孩子自然釋放就好,如果還是單純的告訴孩子不要哭,孩子的內心會被埋下“爸爸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不關心我”疑惑和難過的種子。
02
不同年齡,有不同的“憂傷”
對於成人而言,不同的年齡階段要愁不同的事情,
20歲是畢業找工作,30歲是成家立業,40歲是孩子成才,50歲是老人健康......
孩子的世界雖然很單純,但也有着自己的“憂傷”,肚子餓了沒有及時餵奶,想吃零食媽媽不讓,自己的玩具要和別人分享,這些都是裝在小小的心靈裏大大的煩惱。
0-6歲的孩子處於情緒外露的階段,原因有很多,六師妹看了很多總結,其中兒童教育專家羅玲女士對於這一方面的講述很有借鑑的意義,六師妹做一個搬運工,分享給大家。
0—3歲
語言能力不夠,無法有效表達自己;
想做的不被允許,不明白為啥你們不讓我做這個
沉浸於當下情境,比如該走不走、玩開心了不回家;
各種恐懼、認生、不舒適、不適應……
3—4歲
秩序敏感期,什麼事都要按我想象的那樣發生;
上幼兒園不適應,白天在幼兒園被約束感到壓力
做事做不好沮喪;
要買東西不讓買,想吃什麼不讓吃;
交往中的問題,搶玩具或被搶、打人或被打;
4—5歲
思維能力有限,凡事非黑即白沒有中間地帶,因此愛比較、愛告狀、好勝、輸不起;
主動做事的慾望強,什麼都想嘗試,常與外界要求衝突;
對自己能力高估,表現得“不虛心、不接受批評和指導、不認錯”……
5—6歲
愛説話,如果被安排整天上課,自然會被老師説不遵守紀律、總講話、不專注學習,當然這常常是因為他們沒運動夠,該玩的時間被要求安靜聽課。
有些孩子仍然愛發脾氣、愛抱怨、失敗或失望了難以承受……
6歲
這是個“小叛逆”階段,孩子渴望獨立與大人的要求有衝突。
為什麼這裏講的是6歲以內的孩子情況呢?
孩子的情緒意識一般會在2-6歲之間養成,慢慢的會具備自主意識和判斷能力,6歲之後孩子的情緒就很難因為家長的行為進行改變了。
所以,幫助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緒,教會TA調整憤怒、受挫等等的情緒,這門課是需要越早越好的。
03
允許發脾氣, 是最好的愛
其實不僅僅是孩子,我們自己也是一樣,情緒激烈或者哭鬧的時候,幾乎是聽不見外來的訊息,任何人的言語都是被屏蔽的。
所以,面對這些情緒,我們更多的是需要給予孩子一定的時間,讓TA與自己的情緒相處,
允許孩子發脾氣、讓孩子的情緒自然的流露出來是最好的尊重。
做好這一步之後,我們就需要平靜自己的情緒,如果雙方都處於暴躁當中問題是無法進行有效的溝通的。
如果情緒一時無法平靜,可以把自己的真實想法真誠的和孩子溝通,比如説“媽媽現在擔心”“媽媽遇到這樣的事情也是會難過的”“媽媽能理解,但是媽媽也會傷心哦”
這樣簡單的情緒表達也能很好的教會孩子應該如何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是一種很好的示範。
爸爸這方面,需要做到的是不要因為“孩子在媽媽面前發脾氣,在自己面前乖”而興奮開心,更不要指責媽媽。爸爸要做的,是要在堅定的站在媽媽的身後,提供情感和行為上的支持。
一定不要和孩子同時指責媽媽,這樣會讓媽媽心力交瘁陷進自我懷疑和難過的情緒中無法拔出來。
給孩子買新奇的玩具、讓TA去昂貴的補習班、買漂亮的公主裙,提供的一切物質都是最好的,
然後,我們就一味的認為這些就是孩子需要的、想要的。但事實卻是,我們忘了停下自己的腳步,真正的聽一聽孩子的心聲,問一問孩子的煩惱。教會孩子情緒管理,並不僅僅是為了讓孩子在這一刻停止哭鬧。
而是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產生情緒的原因是什麼,並且知道, 所有的情緒都會被接納,才是真正的情緒管理。
如果孩子還太小,一時間學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那就先讓孩子學會表達,
你可以陪着TA,給TA一個擁抱,等待孩子慢慢的平復,事後再告訴孩子可以慢慢的控制自己。
起碼,在這一刻你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哭並不是錯誤,沒事,爸爸媽媽會一直陪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