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印澳四國領導人在參加“四國安全對話”線上會議後,印度媒體隨後發表文章稱,這次的對話將“檢驗以印度為中心的供應模式”。雖然在會議上老調重談“開放印太戰略”,但還增加了一大重點:以疫苗增產為代表,強化產業鏈供應鏈彈性。印度媒體稱,在疫苗生產方面深化供應合作,可以試圖平衡所謂的中國“疫苗外交影響力”。
在這次的對話中,四國在疫苗方面達成的合作是:美國負責疫苗研發,美日澳三國共同注資,印度主要負責生產。人們認為,該合作可能會涉及到推進產業鏈和供應鏈協作,為“擺脱對華依賴,形成以印度為製造中心”的新印太地緣經濟戰略框架。
印太戰略早在特朗普時期就有提及,但這次能夠在國際社會上有不同凡響主要是因為,與之前相比,四國的利益更加集中,目標也更加明確,不僅涉及到軍事安全領域,還關係到印度潛在的製造中心的地位。
雖然印度、日本和澳大利亞都因為所謂的軍事安全而追隨美國,在“印太”框架下合力遏制中國,但這幾個國家都與中國有着不同程度的經貿聯繫,為維護各自的利益,他們很難對中國採取一致敵對態度。而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這四國的聯繫相對更加緊密了些。
軍事上,四國從部長級對話升級到首腦級對話,小圈子陸續產生,澳大利亞加入馬拉巴爾海上軍演機制;經濟上,這些國家都曾試圖與中國“脱鈎”,並且在眾多領域上加大對中國的合圍施壓。
而在主要“印太”國家中,印度因為地位特殊經常扮演關鍵角色。在軍事安全領域,印太戰略如何實施,朝哪個方向走,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印度的選擇,只有印度積極配合,美國才有可能建立相對穩定的印太地區基礎安全架構。如果印度選擇恪守戰略自主,那麼美國製定的聯盟體系將沒有辦法走向實質性的突破。
印度方面認為,為了遏制中國,美日澳必然會拉攏印度,因此無需表現地過於積極,只需附和表態即可,這種看似消極合作、若即若離的策略,實際上不僅可以放大自己的特殊優勢地位,讓美日澳三國加大資源扶植,還能維持一定的戰略自主性,保留對華協調甚至爭取讓利的可能性。也就是説,想要實現“印太”地緣目標,關鍵在於印度的態度和實力。想要讓印度心甘情願地加入印太戰略中,需要有能夠取代中國的實力,否則,印太地緣目標只能停留在構想上。
然而,印度憑藉當前的產業實力和經濟基礎,無法扮演替代中國的角色。如今在這一框架下,印度有絕佳的發展機遇窗口,在尖端技術和市場需求方面,美國可以為其提供幫助和支持;而在基建、產業和技術應用方面,日本可為其提供相關方案和資本;而印度所需的工業化原材料,澳大利亞可以為其提供。如果印度內部能夠加強改革機制,或許能借美、日、澳聯動之勢,朝着取代中國的總目標邁進。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更需要保持高度警惕,以應對印太地緣經濟整合帶來的風險和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