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9月15日電(記者劉坤)“1995年,82歲的老紅軍張兆泉被查出身患肝癌。去世當天,他讓親屬將裝有黨證的小包取來給他。最終,這張跟隨了張兆泉幾十年的黨證,陪他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館長周璇講述。
1913年,張兆泉出生在安徽六安徐集一個僱農家庭,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曾歷任戰士、班長、排長、連長、政治指導員、方面軍政治部黨務委員會專職常委、總務科長、代總務處長等職務,系原四川省第五屆人大常委會委員。
張兆泉照片。(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供圖)
1932年,紅四方面軍撤離鄂豫皖根據地向西部轉移,翻秦嶺、越巴山,開闢了川陝革命根據地。1933年2月,中國共產黨川陝省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在四川省通江縣召開,成立了中國共產黨川陝省委。
據張兆泉生前回憶,當時為加強黨員幹部培養,堅定黨員對革命事業的必勝信念,中國共產黨川陝省委特製黨證,以嘉獎作戰勇敢、表現優秀的共產黨員。
參加過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第一至第四次反“圍剿”、川陝蘇區反“三路圍攻”等戰鬥的張兆泉獲得了這張光榮的特製黨證。
張兆泉的黨證。(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供圖)
張兆泉對這張黨證倍加珍愛。戰爭年代行軍打仗,不便保管,他便將黨證用布和油紙包好,縫在口袋裏,從不離身,部隊休整時,拿出來晾曬。
在紅軍過草地前,張兆泉帶領十幾名戰士去籌糧,與敵人發生遭遇戰,面對數倍於己的敵人,張兆泉等人頑強抗擊,因寡不敵眾,被迫退守進一座寺廟內,直到援軍趕到。
在此次戰鬥中,張兆泉肩膀和大腿兩處負傷。被救回後,戰友將他的血衣拿去清洗,他急得大喊:“衣服裏有我的黨證,不要弄壞了。”直到看見黨證完好無損,張兆泉才放心去治傷。
新中國成立以後,張兆泉根據組織安排,工作幾經調整,這張黨證也跟隨他輾轉多地。
這張88年前的“中國共產黨黨證”,從川陝蘇區時期開始,伴隨主人62載,與張兆泉一起經歷了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多個階段,直到他去世。
這張長13.8釐米,寬11釐米,重2克的布質黨證,凝結着一名共產黨員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對黨組織的忠誠。
如今,它被珍藏於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中,為國家一級革命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