拎着長長的聽音杆,撬開每一個井蓋,仔細傾聽水閥中流水的聲音……在我們的城市裏,有這樣一羣特殊的“醫生”,他們每天要走三四萬步,用耳朵為城市的自來水管道“聽診”,他們就是自來水集團的管道聽漏工,蔣觀琪就是其中一員。過一段時間,蔣師傅就要退休了。在這退休前的最後一個春節,他依然拎着聽音杆,不放過每一處隱患……
蔣師傅和徒弟用聽音杆聽漏
年近60歲的蔣觀琪是北京市自來水集團禹通公司東四維修所的一名管道聽漏工。在管道搶修崗位上幹了近40年的他,不但對轄區約40.3平方公里範圍內的管道瞭如指掌,還成了管道搶修的專家。
早晨8時30分,蔣師傅帶着徒弟們巡查的第一站是東城區裕民路上的管線。用工具掀起井蓋,將聽音杆下探至管線設備,頂着迎面而來的鐵鏽味兒,半彎下腰附耳在聽筒上傾聽。耳畔呼呼的風聲吹過,蔣師傅調整了一下姿勢,捂上另一隻耳朵,彎下腰再次確認是否存在漏點。每天巡檢,這樣的動作他們都要重複四百次以上。
蔣師傅和徒弟用聽音杆聽漏
“你聽,這兒就有‘呲呲’聲,雖然不明顯但肯定有漏點!”蔣師傅説着,將聽音杆遞給記者。可接過聽音杆聽了半分鐘,除了風聲,我們什麼也沒有察覺到。
“要排除日常用水的聲音,先得避免周圍的風聲、雨聲、説話聲、走路聲給聽漏造成的干擾。”蔣師傅介紹,地下水管滲漏看不見、摸不着,漏點形狀、周圍土質、管道口徑粗細不同,漏水的聲音各不相同,全憑經驗和耐心。
使用聲波相關儀縮小漏點範圍後,蔣師傅挎上能放大聲音的電子聽漏儀,戴上大大的耳機,拎起像小馬蹄一樣的傳感器,每走一步,往地上點一下,抬起後再分別向左右兩邊各聽一次,再走一步……“是這兒沒錯了!”反覆確認了幾遍後,蔣師傅才踏實地摘下耳機,接着繪製草圖將漏點位置記錄下來。
蔣師傅用電子聽漏儀進一步確定漏點位置
查完了一處,再排查下一處。直到下午5點多,整條路段的所有管道排查完成時,蔣師傅站起身,揉了揉早已落下毛病的腰。
“今天還算順利,工作也完成的比較早。有時趕上大排查就要連軸轉。白天路上吵,背景噪音大,我們只好拿上照明設備夜間作業……”蔣師傅的徒弟説,每天走三四萬步,一天下來累得渾身痠疼已成了家常便飯。
“下班騎車回家剛到樓下,一個電話就得趕過去處理;大年三十吃着年夜飯,接到任務就得迅速出發。”蔣師傅説,一到春節,更要隨時待命。作為聽漏工的家人,早就習慣了。他們也理解我們的工作。
再過幾個月,蔣師傅就要退休了,他在心裏時常盤算着誰來接替他。“技術是可以學的,更重要的是要有熱情和責任心……”蔣師傅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