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評標室、傳統評標會商討論和智慧評標室現場對比
傳統評標室、傳統評標會商討論和智慧評標室現場對比
多項目評標工位運行示意圖
背景
2020年9月,四川省一次性通報了26名問題評標專家的處理情況,其中11人因受賄或行賄被判刑。從評標專家違法案件中可以看到,專家之間不經意的一句寒暄、一個手勢、一個眼神就可以決定上億元項目的最終歸屬。心存僥倖的違規違法者主要瞄準兩大漏洞傳播“暗號”:一、專家的評標環境不獨立;二、線下評標會商討階段共處一桌。可以看到,兩大漏洞在已普遍實現電子化評標的今天仍是行業領域的痛點與難點。
9月22日,成都市公共資源交易服務中心温江分中心開展成渝地區首個異地遠程政府採購項目評標活動。1名四川省評標專家在成都市温江區、3名重慶市評標專家在重慶市永川區,藉助智慧評標大廳網上評標會商系統對“温江中學拔尖人才早期培訓基地實驗室建設項目”進行評標。此次評標活動一舉突破兩大難題,將空間進行隔離和智能重組,終結了行業“暗號”的傳播方式。
私密、安全、高效、可追溯
空間“區塊鏈”化 讓“暗號”無處可傳
如何對空間實施分離和智能重組?11月22日,記者帶着疑問走進了位於成都市温江區的智慧評標大廳。
走出電梯,來到評標大廳的門口,專家需要將手機、隨身物品放置進個人箱櫃中,再經過一道智能手機探測門,確認身上沒有與外界聯繫的電子設備後,進入到智慧評標大廳,並由專家服務分配系統進行智慧分配和智能組合,分配到相應工位,同一項目的評標工位互不相鄰,確保空間物理隔離。
現場,近500平方米的評標室共擁有60餘個評標工位,評標工位由4個評標室組成矩陣型“包間”和“雅座”,猶如一個大型網吧現場。每個工位是近4平方米的電子評標區,以半透明玻璃包圍,形成封閉的“孤島”。專家只能通過會商系統與其他專家進行會商討論,語音手勢全程記錄。監督人員在場外帶上耳機,通過音、視頻監控收聽和觀看評標全過程。
目前在温江區分中心,理論上可容納建設工程、政府採購等類型項目評標專家60餘人、15個項目同時開展評標活動,且能做到評標過程安全、公平、互不干擾、過程可追溯、項目評標專家全程不見面,高效評標的同時讓“暗號”無處可傳。
線下“不見面” 遠程異地不跑路
新形態智慧評標意義深遠
打造智慧評標大廳的目的,是讓別有用心的評標專家不能傳遞暗號給其他評標專家。然而,由於本地專家“圈子小”,心存僥倖者往往有其他方法提前應對線下“不見面”。針對這種情況,遠程異地評標應運而生,讓暗號從“不能”傳遞變為“無法”傳遞。
今年以來,温江分中心通過智慧評標大廳開展線下“不見面”項目評標101個,累計金額12.23億元;先後與重慶市永川區,與成都市交易中心、德陽市交易中心開展兩地、三地遠程異地評標,累計開展此類評標活動11個,累計金額7.7億元。中心還對接四川達州、江蘇江陰等地,共同簽署《異地遠程評標區域合作框架協議》,藉助全國評標專家資源常態化實施本地項目的遠程評審。
“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地結合。這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的新論述。”温江區分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心將圍繞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續“放”出活力和創新力、“管”出公平和質量,促進成渝雙城經濟交流,助力雙城經濟圈高質量發展。
記者手記
以“不公正、不公平”之法獲取利益違背市場運行規律,違背優勝劣汰的自然生存法則,不斷破壞着市場環境和經濟發展。成都市温江區開創的智慧評標新形態,不僅為招投標領域突出問題系統治理貢獻了智慧解決方案,還展現出了成都開放、包容的創新精神。創新政府管理方式,以法治思維為市場參與者提供平等競爭的法治環境,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是成都市推動創新就業、投資創業的不竭動力。
(成都日報記者 劉璽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