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稻田的“特種兵”

“突突突……”在奉新縣宋埠鎮宋埠村見到宋敏時,他正駕駛着拖拉機,忙着春耕,新翻的泥土黑黝黝的,一片喜人景象。

金色稻田的“特種兵”

“李記者,小心腳下!剛下過雨,地裏濕滑。”見到記者,宋敏熄了火,從一人多高的拖拉機上一躍而下,快步來到記者面前,動作敏捷、一氣呵成,顯露出特種兵的身手。眼前的小夥子1993年出生,一米七零左右的個頭,笑起來眼睛彎彎的,陽光又帥氣。

2013年從武警北京某部退役後,宋敏在外企工作了三年。2016年,他返鄉承包田地,做起了“新農人”。

“剛開始親人朋友都不太理解,好不容易離開農村了,為什麼放着城裏的工作不要,卻跑回家種地?”宋敏快人快語,他説,改變源自一次支教。

2015年,他到甘肅天水支教。在大西北的遼闊土地上,孩子們天真爛漫笑臉與貧瘠生活形成的強烈對比,深深地觸動着他。“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想幫助更多的人,就需要更大的能量,所以我決定創業!”談及創業為什麼選擇農業,他坦言,返鄉是他深思熟慮後的選擇,他覺得年輕人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農村天地廣闊,是青年可以大展拳腳的沃土。 經過他的多番勸説,父親劃撥了50畝地給他做“實驗田”。二十歲出頭的宋敏,捲起褲腿當起了農民,但他,要做一個與父輩們不一樣的農民。

他多方籌措資金,買來了本村第一台大型拖拉機、第一台聯合收割機以及第一架植保無人機,還配齊了其它農業機械。“種地,一年只有一次機會,既然選擇了,就要好好幹,就要力爭幹好!”於是,他一頭扎進了田裏,每天研究、記錄、查看水稻的生長情況,用心學習、潛心研究,不懂的就向農業專家或鄉土專家請教。水稻種植期內,他堅持不使用一滴農藥、一粒化肥,讓農作物迴歸最本質的狀態,他還開墾出三塊試驗田,試種彩色水稻。

轉眼,豐收的季節到了,田野裏金色、綠色、黑色、紫色的稻葉隨風搖擺,遠遠望去,色彩斑斕,空氣裏瀰漫着熟透的稻香味。聯合收割機在田野裏穿梭往來,縱橫馳騁,彩色水稻加上現代化農業操作,引得村民們前來圍觀。

“第一年就成功了,而且收入不錯。”他笑着説,彩色水稻的零售價格,達到了50元一斤。第二年,他擴大種植面積到600畝,加種了向日葵、有機玉米等作物,搞起了集科研、休閒、觀賞為一體的綜合性農場。第三年,他在稻田裏玩起了花樣,用水稻為顏料,在大地上作畫。

2019年,他用綠色和黃色兩種水稻品種,種出了佔地4000平方米的“70”字樣和五個五角星的大幅圖案,向新中國70華誕獻禮。他還特意在兩幅圖案之間拉出一條寫有“青春之我,創青春中國”字樣的大紅橫幅。一時間,稻田成了美景,成了拍照打卡地。

“年輕人搞農業,果然有一套。”“種地不但賺了錢,還種出個景點來。”……大家對宋敏刮目相看。然而,讓人們吃驚的遠不止於此,宋敏的奉新縣北鄉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年銷售額達200餘萬元,吸引了6名本科大學生紮根農村,還解決了10餘名貧困户就業。今年,他給自己立下了一個小目標,“希望種出來的水稻,能成為縣裏水稻的產品質量標準,同時能吸引更多的年輕人返鄉,我們共同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活力!”

“今年是建黨100週年,我已經設計好稻田畫的圖案,下一步將按照圖案把彩色水稻種下去,到秋天時,稻田裏又會長出一幅美麗的畫作了。”説話間,宋敏領着記者來到了宋埠村村級團員青年合作社。合作社裏學習室、閲覽室、工作室、直播間,一應俱全,“別小看這個合作社,成立以來,已為村裏的年輕人做了不少事。”

作為團縣委團青社的社長,宋敏積極投身公益事業,做優秀青年帶頭人。他當選為共青團十八大代表、成立了“農村青年創業聯盟”、建立了縣級農村青年人才庫、發起了服務農村老人的志願服務活動,還定期組織縣單身青年相親聯誼活動……

“這麼多工作、這麼多身份,忙得過來嗎?”記者問。“忙併快樂着!”宋敏説,年輕人要有使命感,要不負青春、不負時代,“我曾經是部隊裏的特種兵,如今我要做鄉村振興的‘特種兵’!”

本報記者李芳 文/圖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87 字。

轉載請註明: 金色稻田的“特種兵”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