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新冠疫情延誤的德國執政黨基督教民主聯盟(基民盟)黨主席選舉終於塵埃落定。
在1月16日的選舉中,59歲的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北威州)州長阿明·拉舍特當選為黨主席。由此結束了自克蘭普-卡倫鮑爾去年2月辭職以來長達近一年的黨首“空窗期”。
這次黨首選舉被視為德國總理默克爾“接班人”的爭奪戰。那麼,勝利者拉舍特能否笑到最後,登上總理寶座?經過這次選舉,“後默克爾時代”的政治圖景又顯露出哪些端倪?
何以“反敗為勝”?
15日至16日,基民盟全國黨代會舉行線上會議,選舉新的黨主席。
此次,原有三名熱門候選人蔘與角逐,分別是北威州州長拉舍特、前聯盟黨議會黨團主席弗里德里希·默茨、聯邦議院外事委員會主席諾貝特·勒特根。
其實,拉舍特的表現並非最出挑。比如民調不如默茨,僅與勒特根持平;第一輪投票中,拉舍特甚至還輸給默茨,屈居第二。由於首輪投票無人獲得絕對多數,默茨與拉舍特進入第二輪再決雌雄。最終,拉舍特“反敗為勝”,以521票對466票,擊敗默茨,當選黨主席。
拉舍特何以能“逆勢而上”,最終奪魁?分析人士認為有以下一些“制勝”因素。
一是拉舍特擁有更豐富的執政經驗。這名礦工的兒子曾擔任德國聯邦議院議員、歐洲議會議員,自2017年至今是德國人口最多的工業大州北威州的“一把手”。
律師出身的默茨雖然也曾擔任歐洲議會議員、德國聯邦議院議員、聯盟黨(基民盟與姊妹黨基社盟聯合組建)黨團主席,但是他自2009年下海經商直至2018年重返政壇,近10年遠離政壇。勒特根曾任環境部長,2014年起出任聯邦議院外事委員會主席至今。
“拉舍特是三人當中唯一贏得過選舉(州議會選舉),並且擁有實際執政經驗的候選人。”“德國之聲”如此評論。
二是拉舍特以“中間派”形象受到基民盟高層,尤其是默克爾的支持。
德國媒體形容拉舍特踐行“中庸之道”,秉承默克爾的“中間道路”。他的政策主張與默克爾相近,崇尚社會市場經濟體制,支持默克爾接納難民的決定。在此次競選中,他表示將保持政策的延續性,反對黨內的兩極分化以及社會的分裂。所以,拉舍特更能獲得黨內傳統精英層以及中右派的支持。
相比之下,默茨的政策主張更為保守激進,偏離了默克爾穩健的政策軌道,比如他曾公開反對默克爾的難民政策、主張自由市場經濟而非社會市場經濟。兩人還曾有“過節”——默茨的聯盟黨黨團主席曾被默克爾奪走,默茨也曾抵制默克爾代表基民盟競選總理,以致默克爾被迫讓出機會。中國前駐外大使楊成緒指出,默茨儘管民調第一,在年輕黨員中也頗受歡迎,但是在基民盟高層中支持率低,這是他的弱點。
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主任鄭春榮表示,默克爾這次雖未明確表態支持誰,但她委婉地表達對團隊競選的支持(拉舍特與衞生部長施潘這次“組團”參選),已顯示出對拉舍特的傾向,這對拉舍特勝出是很重要的加分項。
分析人士還指出,對默克爾本人而言,總理任期到今年9月結束,她肯定希望與一個志同道合的黨主席合作,以便順利完成任期,並平穩過渡到9月選舉。“黨主席主要負責黨的事務,但是從理論上説也能影響默克爾的執政。”楊成緒説。作為默克爾的忠實擁護者,拉舍特無疑是更合適的人選,兩人的合作會更順暢;若默茨出任黨主席,勢必會與她較勁,既不利於其施政,也將有損基民盟的團結,恐對9月大選帶來負面影響。
此外,鄭春榮還認為,拉舍特的競選策略也更勝一籌。他不是像默茨那樣單槍匹馬競選,而是與衞生部長施潘“組團”競選。施潘對年輕黨員和女性黨員富有吸引力,在他的“助攻”下,拉舍特也收穫了這一羣體的選票。再加上勒特根在首輪投票出局後,其陣營轉投拉舍特,這些都使得拉舍特能在二輪投票中反超默茨,奪得黨魁。
鎖定總理寶座?
由於默克爾已明確表示不尋求第五個任期,這次基民盟黨主席選舉在某種意義上也被視為默克爾“接班人”競逐的一次預演。
在德國政治遊戲中,黨主席通常會成為總理候選人。從目前情勢看,基民盟領跑民調,甩開第二名綠黨十多個百分點,有望在今秋聯邦議會大選中再獲組閣權。這也意味着拉舍特或能以黨主席身份成為總理人選,進而“加冕”總理。
“一個能在擁有1800萬人口的聯邦州成功執政的州長,也可以擔當總理之職。”拉舍特也如此自詡,大有捨我其誰之意。
那麼,拉舍特榮登議會最大政黨黨首之位,是否意味着就此鎖定總理寶座?一些觀點認為一切還是未知數。
按照路透社的説法,當選基民盟黨主席並不能保證一定會成為總理候選人,因為該黨還可以提名其他人。比如此次黨首選舉中為拉舍特“助戰”的衞生部長施潘也被曝考慮競逐總理大位。現年40歲的施潘競爭力並不弱,屬於黨內少壯派,抗疫表現也可圈可點。
拉舍特的競爭對手不僅會來自黨內,還可能來自黨外。其姊妹黨基社盟同樣可以推出總理候選人。眼下,基社盟主席、巴伐利亞州州長馬庫斯·澤德風頭正健。憑藉亮眼的抗疫戰績,他作為總理人選的支持率目前超過拉舍特,僅次於默克爾。如果澤德有意衝擊總理之位,將對拉舍特構成巨大挑戰。
鄭春榮預計,從目前的民意支持率來看,德國下一任總理還是會來自聯盟黨,但是誰最終會出任總理卻仍是未定之天。
對拉舍特來説,這次僅以55票的微弱優勢當選黨主席其實是險勝,若要順利成為總理候選人,仍面臨一些挑戰。首先,如何在黨內樹立威信,贏得默茨支持者的心,特別是基層黨員和年輕黨員的支持。“小默克爾”卡倫鮑爾也曾當選黨主席,被視為默克爾的“接班人”,但終因在黨內缺乏威信,未孚眾望,結果提前下台,拉舍特須引以為鑑。其次,在9月大選前,拉舍特還需提振個人支持率,這將取決於其未來8個多月的執政表現。未來,拉舍特將身兼二職,責任更重:作為北威州州長,他在抗擊疫情、復甦經濟方面不能失分;作為基民盟黨主席,他將面臨多場地方選舉考驗,基民盟一旦失利,他要擔責。所以,拉舍特能否成功阻擊澤德或者施潘與其競爭總理之位還有待觀察。
不過,在楊成緒看來,鑑於基民盟有望拿下9月大選,拉舍特接替默克爾出任總理的可能性很大。一則,按照基民盟的傳統和行事規範的風格,黨主席會成為總理候選人。即便施潘決定參選,但是與拉舍特相比,他在黨內並未獲得廣泛支持。二則,儘管澤德的民調目前優於拉舍特,但基社盟只是巴伐利亞州的政黨,非全國性政黨,恐難撐起枱面。而且基社盟此前曾兩次推出總理人選代表聯盟黨出戰,但都鎩羽而歸。有前車之鑑,聯盟黨會否再次推出基社盟主席作為總理人選要打個問號。第三,拉舍特接班當總理或許已獲得默克爾的背書。拉舍特為人低調內斂,穩重温和,受到默克爾的賞識。他當選黨主席後,默克爾第一個表示祝賀,可見兩人關係之密切,也説明默克爾對拉舍特的當選感到滿意。
釋放“連續性”信號
當默克爾在2018年10月宣佈“雙退”——不再尋求連任基民盟主席和總理之職時,輿論驚呼“後默克爾時代”提前到來。同年12月,被默克爾屬意的克蘭普-卡倫鮑爾當選基民盟主席,她也被廣泛視為默克爾的“接班人”。當時,外界認為,基民盟順利選出一位親默克爾的黨主席,德國政權更迭可避免不必要的風險。然而,去年2月發生的圖林根州州長選舉風波暴露了卡倫鮑爾在黨內缺乏威信和領導能力不足,以致其在壓力下辭去黨主席並宣佈放棄2021年競選總理。“小默克爾”的辭職一度引發對德國政治能否平穩過渡到“後默克爾時代”的擔憂。
分析人士認為,這次黨主席選舉的平穩舉行,並且由更資深的中間派政治人物拉舍特出任黨主席釋放德國政治保持“連續性”的信號。“一方面説明在默克爾的餘下任期內,德國政治仍會朝着穩定方向發展,繼續遵循偏中間路線。另一方面也顯示出‘後默克爾時代’的德國政治圖景更加明確,即未來新領導人上台會繼承默克爾政策——追求平衡和平穩,選擇後發制人而非咄咄逼人,善於廣泛聽取意見,與各方面保持關係。”楊成緒説。
鄭春榮表示,由默克爾路線的追隨者出任黨主席,為延續默克爾政策、保留其政治遺產增添一份確定性。但是必須看到,“後默克爾時代”究竟如何演繹,關鍵仍在於最後誰將成為總理以及如何組閣。
(編輯郵箱:[email protected])
欄目主編:楊立羣 文字編輯:楊立羣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編輯:曹立媛
來源:作者:廖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