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為廣水城市風光。餘紹文攝
我的故鄉在湖北廣水。廣水市的前身是應山縣。這座小小的縣城,寄託着我無限的鄉愁。
童年時,記不清多少回,我跟着父親步行10多公里來到這座小城。每一次都是從一條石板街走進城中心。記得當時沿街是成排的老屋,青瓦黑窗,街心的石塊被行人踏得光溜溜的,兩側鋪面的石階上擺滿了雜貨。尤其是到了臨近春節時,狹窄的小街上湧動着來來往往買年貨的人,摩肩接踵,我緊跟着父親,生怕走丟。
很多年後,我已去過國內外很多大大小小的城市,但心中時常掛念的還是這座小城。不僅是因為這裏生活着我的父母和親人,更是因為我對於世界的最早認知是從這片土地開始的,它是我真正的故土。每次回故鄉,連車窗外的風和空氣都能激起我的遐想。我熟悉這裏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這片土地於我來説是那麼親切。
然而,在我的印象裏,最初父親帶我見識的這座縣城,幾十年間幾乎沒有什麼變化。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小城的交通路口有了紅綠燈,這讓我對它開始“刮目相看”,從此也越發留意起小城的變化來。
改革開放使全國城鄉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地處中部地區的廣水,同樣緊跟時代的步伐,發展日新月異。
過去城外的應山河,而今成了城中河。一河碧水穿城而過,整潔的河堤上楊柳、銀杏成行。幾座跨河大橋造型各異,莊重而典雅。河流兩岸,花木葱蘢,高樓林立。街區小公園穿插其間,寬敞的馬路四通八達。新建設的居民小區連接成片,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一座座酒店、大型商場沿路佈設。當年,縣城最大的“百貨公司”不過是一棟兩層樓的房子。今昔對照,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歷史上,這座小城一直文風較盛,不少文化名人都在這裏生活過,有崇文向學的風氣。小城有一座魁星樓。記得原先的魁星樓坐落在城北的某條小街,磚木結構,牆基已經殘破,整個樓體嚴重傾斜。上世紀末,魁星樓被遷移到城南印台山頂,那裏一山獨高,可俯瞰全城。高高聳立的新魁星樓巍峨壯觀。樓下順着山體修建了百級台階。後來,又在印台山下修建了開闊的市民廣場。每逢節假日,廣場上人聲鼎沸。
近年來,“印台山文化生態園”也已經建成。生態園內,印台書院、尚書樓、崇文閣、四賢祠、楊漣紀念館等一座座傳統風格的建築巍然聳立,彰顯了地域文化,凸現出這片園子的主題。園區內,還遍植各種林木花卉,並利用湖泊建成湖上棧橋,還有老年健身館和兒童遊樂場。整個生態園集文化傳承、休憩健身、生態旅遊於一體,免費向遊人開放。
那些年我回到小城,能根據記憶穿過大街小巷去走親訪友。説不清又過了幾年,我回去後卻連方向都有些摸不着了。今年春節我回小城小住,其間想散步去城南的市場看看熱鬧。原計劃順着賓館門前的大街穿過去,然後原路折回,結果,返回時還是走岔了一個路口,沿途問路好幾次。小城的變化太大了。
而今的小城,城區規模不知比以前擴大了多少倍,幾十年前的小小縣城已華麗轉身。然而,這麼多年來,小城的煙火氣依舊。每天黎明時分,小城早早地從睡夢中醒來,街巷裏傳來“叮叮哐哐”的鍋盆響聲和説話聲,賣早點的攤子開始營業了。接着,大街上一片車水馬龍,摩托車、小汽車呼嘯而過。小城一天忙碌的生活就這樣開始了。
小城面貌的鉅變緣於經濟的騰飛。廣水的經濟發展曾位於全省“第一方陣”,去年再次躍入全省二類縣市前10名。這些年,廣水更注重發展質量,大力引進高新技術產業。風機工業園已有40餘家風機企業在此置業,廣水風機產業連續10多年被列入全省“重點產業集羣”。廣水化工產業園、冶金產業園和循環經濟產業園等新型產業園區不斷拓展,生機盎然。
我欣喜地看到,進入新時代,故鄉的這片土地正不斷燃起新的希望。我期待着,下次回到故鄉,能夠看到這座小城的更多新氣象。《 人民日報 》( 2022年06月22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