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觀察者網/李澤西】
8月1日,《南華早報》發表題為“對於美國的下一代中國專家來説,挑戰不僅僅是語言和國家准入問題”的文章,指出當前希望瞭解中國的美國人主要面臨兩層阻礙:美國學術政治化和疫情因素。
《南華早報》報道截圖
受《南華早報》採訪時,密歇根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瑪麗·加拉格爾(Mary Gallagher)認為,學生們可能考慮到“政治敏感性”而決定不進行中國相關研究。她稱“現在專研中國對於學生來説風險很大”。她還説,許多研究中國的學者被迫依賴線上信源,但是線上信源的質量不如傳統信源,不利於互相理解。
維拉諾瓦大學政治學教授德博拉·塞利格森(Deborah Seligsohn)認為,特朗普政府期間不斷升級國家安全審查要求,增加了許多學者對於自己中國關係的顧慮。
美國今年2月才終止了2018年施行的“中國行動計劃”,要求94個地區司法部門每年至少提出一至兩起針對中國的訴訟,以防止中國“從美國竊取信息”。該計劃施行期間導致了一系列針對學術界人士的訴訟,引發了美國亞裔族羣以及學術界的極大不滿。負責國家安全的助理司法部長馬修·奧爾森(Matthew Olsen)承認該計劃是錯誤的,不僅助長了歧視,同時也損害了美國在吸引尖端人才和推動科技進步方面的利益。
文章還指出,對於大部分美國人來説,研究中國首先面臨的一個挑戰是語言不通。據美國現代語言學會(MLA)2019年公佈的高等教育機構非英語課程報名數據,學習非英語語言課程的人中僅約3.7%(5.3萬人)選擇中文。
MLA報告數據
賓西法利亞大學中國研究專業的畢業生,22歲的帕特里克·貝勒(Patrick Beyrer)符合開展以中國為重點的職業生涯的所有條件:語言技能、先前在中國大陸的生活經驗以及熱情。這意味着他比絕大多數美國人的起點都高。然而,即便如此,他也因疫情因素而無法獲取留學中國以進一步深造的簽證。
“德國馬歇爾基金會”亞洲計劃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認為,如若不能儘快恢復線下溝通,許多年輕人若想要研究中國將“缺乏親自體驗中國的經歷,可能會導致其理解和解釋中國及其政策的能力減弱”。
其他受《南華早報》採訪的專家認為,除了疫情因素,工作機會的減少也使得更少的美國人願意前往中國發展。他們指出,這個情況對於年輕美國人影響更大,因為資深“中國通”可以在美國線上與中國國內人士保持聯繫,但是年輕美國人卻沒有辦法從中國境外建立關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