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祭、城殤、國難,
1937年的今日,
南京進入至暗時刻。
“祭”憶從那時至今,
從不曾間斷。
2021年12月13日是第八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
國行公祭,祀我殤胞,
這份家國記憶,
每年今時,
我們都會也必須重温!
穿越時間的屏障,
回望84年前,
真希望抱緊戰火中的他們......
“祭?憶”:
這場和平的守望,超越生死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葛道榮:
“只要我能動,就一定要站出來講這段歷史。”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葛道榮説:“我要把自己的親身經歷一遍遍講給年輕人聽。” 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
1927年出生的葛道榮,
如今年逾九旬,
膝下子孫滿堂。
誰曾想,
84年前,他如煉獄般的生活。
1937年12月13日,
侵華日軍野蠻侵入南京,
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慘案。
圖為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葛道榮。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
那年他還是10歲少年,
他家裏的叔父、兩個舅父共三口人,
在南京大屠殺慘案中
被侵華日軍殘忍殺害,
他的右腿被日本兵用刺刀刺傷,
留下了永久傷疤。
“舅父當時是到(南京)下關買雜糧,回來途中城門緊閉,結果就被日本兵屠殺在下關。那時我10歲了,和母親去找過屍首,當時看到地上全是屍體,男女老幼,橫七豎八。母親一邊哭一邊喊,‘哥哥你在哪裏啊……’”老人回憶。
此後,葛道榮的家庭飽受重創。
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有了徹底改觀。
老人常對自己的4個兒子説:
“戰爭苦不堪言,
有國才有幸福家。”
——已故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的後人:
“老人們走了,留給我們這份不滅的凝視。”
越來越多的歷史見證者在凋零。(資料圖) 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
截至目前,
在南京侵華日軍受害者援助協會,
登記在冊的在世倖存者僅剩下61人。
歷史見證者們和受害者們,
正在緩緩凋零。
老人的後人們沒有停下腳步,
接下向世界傳播和平的“接力棒”。
“總覺得她還在身邊,
想着去看看她,
給她買點愛吃的……”
楊懷清是已故倖存者楊翠英的大女兒,
母親的去世令楊懷清難以承受,
每每提起都傷心不已。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楊翠英老人在2016年的國家公祭日上。(資料圖)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
楊翠英離世的前一個月,
把有關資料都交給了家裏的後輩。
楊懷清説,
“我知道,這是一份重託。
現在的孩子們要如何記住這段歷史?
把對戰爭的控訴和對和平的呼喚,
都告訴現在的孩子們。
這就是我們的責任!”
“黑·白”:
這場和平的守望,跨越國界
——歌劇《拉貝日記》德文譯者:
“讓人性的光輝化作照亮人類未來的明燈。”
羅克在南京和平論壇上發表演講。(資料圖)中新社記者 申冉 攝
2019年,
大型原創歌劇《拉貝日記》亮相。
為方便國外觀眾理解歌劇的內容,
南京大學被委託在一個月內,
將歌劇《拉貝日記》翻譯成德文版,
羅克成為了其中的一名譯者。
因為時間緊張,翻譯期間,
羅克和其他譯者吃住都在辦公室裏,
每天只有5小時的睡眠時間。
南京大學拉貝與國際安全區紀念館。(資料圖) 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
他説:“我對拉貝的所作所為感到驕傲,
並不因為他和我同為德國人,
而是他在宛若人間地獄的南京,
做了一個人該做的事,
展現了人性的光輝。”
對於84年前的慘劇,
中國人民仍記憶猶新,
並努力將傳承歷史記憶、
維護世界和平的精神傳遞給下一代、
傳播向全世界。
包括羅克在內的,
諸多愛好和平的海外人士也參與進來,
把中國人民對和平的祈願播撒開來。
——張純如紀念館館長: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薪火傳遞者。”
2005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張紹進、張盈盈(左)為女兒張純如雕塑揭幕。(資料圖) 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
17年前,張純如用一把手槍,
結束了自己年僅36歲的生命,
震驚世人。
她用生命撰寫的書籍,
改變了西方世界長期遮蔽南京大屠殺,
這一歷史的現狀,
在全世界引起了強烈反響。
為了永久紀念張純如,
銘記這位為人類伸張正義,
和為和平作出巨大貢獻的偉大女性,
張純如紀念館於2017年4月,
在江蘇省淮安市開館。
張純如紀念館展陳區以“不能忘卻的紀念”為主題。張純如紀念館供圖
張純如紀念館館長何睿認為,
張純如是華裔後代的好榜樣。
青少年是薪火主要的繼承者,
應該把這把薪火更好地傳遞下去,
讓記憶傳承、薪火永遞。
為歷史發聲、為和平奔走的,
有海外華人社團,
還有張純如父母。
儘管年歲已高,張純如父母多次回鄉,
不僅向紀念館捐贈了大量文獻資料,
還贈送了許多珍貴文物。
“光?影”:
這場和平的守望,穿越時間
——南京侵華日軍受害者援助協會:
“我們多想抱緊那年戰火中的‘孩子’。”
守護好每一位倖存者老人,成為了援助協會存在最重要的理由。南京侵華日軍受害者援助協會供圖
每年12月,
是李雪晴最忙碌的日子。
身為南京侵華日軍受害者援助協會
的工作人員,
這段時間她不僅要聯絡各種,
與倖存者老人相關的工作,
還要擔憂和關心着老人們的身體和心情。
對於李雪晴和協會的其他工作人員來説,
陪伴倖存者老人看病、
張羅各種費用報銷、
解決老人家的煩心事……
一樁樁看起來家長裏短的瑣碎事,
都是協會的份內事。
倖存者老人們把紀念館的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們當成了親人,大家也把老人們當成了自己的親爺爺親奶奶。南京侵華日軍受害者援助協會供圖
更不用説,每逢節假日,
協會的工作人員聯合志願者們,
到倖存者老人家中慰問,
籌劃好各種適合的活動。
大家心裏都期待着這份平常的幸福,
能撫平老人們在戰爭中,
所受的創傷,安度晚年。
——“95後”和平衞士:
“作為‘網蟲’,傳遞和平理念我有最大的優勢。”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國際和平宣傳部工作人員趙美娜希望,人人都能成為傳遞和平理念的使者。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
“95後”的趙美娜是黑龍江人。
大學時代她曾到南京旅遊,
對南京大屠殺歷史有所瞭解,
畢業後,在2020年因機緣巧合,
考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工作。
一年多來,
她和小夥伴們策劃製作短視頻,
設計清明祭網絡海報,
組織線上“打卡”等活動。
網友自發參與“摺紙紫金草”的活動。趙美娜供圖
在趙美娜看來,
每年在南京舉行的公祭儀式很短暫,
傳播和平理念並無國界,
構建和平環境亦需久久為功。
她説,
她會把歷史更客觀生動地還原,
把和平更具象地表達。
讓世界各地網友,
通過網絡能看到、參與其中,
讓人人成為和平使者,
把這“和平之種”播撒到全世界。
人類對和平的期盼和守望,
不會因距離阻隔而缺席,
不會因時光推移而停止。
昭昭前事,惕惕後人;
永矢弗諼,祈願和平。
作者:程勵 唐娟 朱曉穎 申冉 鍾升 楊顏慈 徐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