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趙菲菲 東營報道
李本厚,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人,1933年11月出生,1953年2月入伍,1955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歷任排長、副指導員、指導員,墾利縣公安局新安派出所所長、邊防所所長、消防科科長,榮立三等功五次,1992年退職休養。在近40年的軍旅生涯中,李本厚從目不識丁的少年士兵一路“逆襲”千錘百煉成讓人聞風喪膽的“李所長”,人到中年又被編入部隊的消防老兵,戎馬半生,逆火而行,他將一生都奉獻給了黨和人民。
是“厚”不是“原” 目不識丁的少年“逆襲”成指導員
1953年2月的一天,20歲的李本厚才知道“厚”字怎麼寫。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趕赴朝鮮戰場,揭開抗美援朝戰爭序幕。那一年,李本厚看着同村的青年應徵入伍,滿眼都是羨慕。“當時不夠年齡,只能延遲入伍”李本厚説,“那個年代,就一個心思,當兵保家衞國”。
1953年,李本厚如願了。當他鄭重地在材料上寫下自己名字的時候,卻被徵兵的工作人員叫住了。“當時人家問我叫什麼名,我説‘李本厚’,人家説‘不對,你這是李本原’,那時候我才知道我的名字是怎麼個寫法。”李本厚感慨道,“咱既然文比不上人家,那隻能在武上下功夫”。1954年,他被升為班長,兩年後成為排長,在訓練中,榮立三等功5次,大大小小的優秀獎拿了無數個。1957年,李本厚得到了去長沙學習的機會,這個機會讓他倍感珍惜,對知識的渴望讓他更加勤奮和努力。寒冬臘月,李本厚回家省親後着急趕回學校參加考試便攔了一輛載滿油桶的板車趕火車,由於天黑路滑,板車摔進了路邊的陰溝,摔傷了右腿,為了不耽誤考試,他硬生生拖着傷腿上了火車,到達南京後經過醫院簡單處理,拄着枴杖參加了考試並取得了優秀,但自此後,右腿卻落下了病根。
由於成績優秀,李本厚得以進入南京工程學院學習政治文化,1960年,從學校畢業後,分配到北京一〇一部隊任指導員。
“荒窪”裏來了個“鐵腕所長”
轉業到墾利縣是李本厚自己選擇的,當他知道組織通過了轉業到墾利縣的申請,高興得飯都吃不下了。
1964年,李本厚轉業回家了,按照組織安排,他應該到利津縣任職,但他卻提出了到墾利縣任職的要求。“聽説墾利是個荒窪,那裏更需要我。”上任第一天,他沿着黃河大壩,騎着一輛自行車耗費了3個小時才來到政府駐地。“那時候全縣政府不到300人,一個部門也就幾個人,正趕上公安局缺人手,我便被派到公安局了。”李本厚説道。
那個時候的墾利縣是一片窪地,經常受海潮侵襲,被困在海上對李本厚來説都是家常便飯,然而,他面對的危險不僅僅是這些。“抓人碰見帶刀子的也常見。”李本厚作為派出所所長,不僅要解決身邊老百姓的各種糾紛瑣事,還要面對各種各樣歹徒,持兇器的更不在少數,但他從未退縮過,赤手空拳繳獲兇器的本事讓他更令老百姓信服,“小混混”聽到他的名字更是聞風喪膽,在他擔任派出所所長期間,破案率高達90%以上。
再回軍營 逆火而行 背後守護的是萬家燈火
或許,李本厚與軍營有着解不開的緣分,後來,他被安排進了消防兵隊伍,“這是第二次當兵了,兜兜轉轉又回來了。”李本厚説。
每到麥收期間,全家就找不到他,天天在打麥場裏轉悠。麥收期間天氣乾燥,麥稈屬於易燃品,有時候村民隨手一根煙頭便能引起一場火災,李本厚深知麥收期間安全的重要性,每到這個時候,他幾乎整日守在村裏,緊繃着那根弦。
李本厚的那身“橄欖綠”,經常從火災現場回來後,燻成灰黑色,臉上也是烏黑一片,只有眼睛是明亮的。在子女們的記憶中,父親似乎經常出差,有時候夜裏10點才回家,有時候是第二天早上才回來,家人們的擔心總會隨着消防車的警笛聲一次次的揪起來。但李本厚總説,他守護的身後是萬家燈火,他是最後一道“安全線”。煉油廠起火,他冒着二次爆炸的風險進入現場搜救員工,林場起火,為了徹底掐滅火種,幾十畝地一步一步的仔細排查......經常出警後歸家,疲憊的和衣而卧,但遇到緊急火情,他便又立馬抖擻精神頭也不回的跨出家門。
李本厚的小女兒告訴記者,小時候他們住在公安局的大院裏,記憶中,下雪的時候,爸爸總是一大早就把大院打掃得乾乾淨淨,幹了一輩子,連雙像樣的皮鞋都沒有。“他的朋友都是修車的、修鞋的、殺豬的,這是他打交道最多的人了。”小女兒説,“現在騎着三輪車趕集,有時候還能順手抓個小偷”。在子女眼裏,父親是一名英雄,是為黨和人民奉獻了一生的人,也是他們心裏最大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