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在南美多數國家經濟陷入泥淖而無起色之際,智利是少數幾個經濟穩步增長的國家之一。
智利這個國家極具特色,身上有幾個很顯著的標籤。一是國土狹長,二是銅礦儲量豐富,三是境內擁有全世界最為乾旱的阿塔卡馬沙漠。在拉美國家中,智利後來居上,成為最富裕的一個。
智利是世界上國土輪廓最狹長的國家,南北長4350公里,而東西寬度僅45-90公里,像一條長長的綵帶,飄拂在浩瀚的太平洋與安第斯山脈之間。從南緯18度延續到南緯56度,智利擁有熱帶沙漠、地中海式和温帶海洋性的不同氣候類型。
它的東西向的地貌和南北向的氣候等自然環境的地域差異,也決定了它的地區經濟的不同。據此,智利全國自北到南可分為三大經濟地理區域。
北部沙漠區包括阿塔卡馬沙漠及其與中部地區之間的過渡地帶,全區面積約佔智利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本區地處熱帶,受熱帶高壓東緣的下沉氣流和沿海強烈的秘魯寒流上泛冷水的影響,沿海夏季多海霧、秋季多低雲,冬季多陸霧。區域內普遍降水稀少,伊基克曾一連14年沒有下過雨,被評為是世界上最乾燥的地區。
沙漠地區嚴酷的氣候和貧瘠的條件,有些城市一年四季不下雨,使得這一地區人口極少,最北部的塔拉帕卡大區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足十人,且百分之九十的人口集中在伊基克和阿里卡兩城。其他幾個大區,人口同樣稀少,飲水和用水比較困難,過去是通過上百公里長的水管將安第斯山上的雪水引來的。現在,有了海水淡化工廠,稍微比好一些。
由於嚴重缺水,整個北方地區農業很不發達。糧食都要從南方調運或從國外進口。只是在科皮亞波、巴列納爾和拉塞雷納等山谷城市附近,才能看到農作物。糧食作物很少,絕大部分是耐旱水果。
北部沙漠地區雖然是不毛之地,卻是智利的聚寶盆,它有極其豐富的礦藏,主要有銅、硝石、鐵、錳和銀等。特別是銅礦的儲量,高達220億噸,佔世界儲量的四分之一,相當於精銅2億噸。近幾年,智利銅礦出口一直保持在570萬噸以上的水平,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是智利國家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
阿塔卡馬沙漠的埃斯康迪達銅礦是當今世界最大銅礦,年產量120萬噸左右,佔世界銅礦產量的十分之一。這裏還藴藏有大量的硝酸鹽類,是世界上天然硝石的主要產地。這裏生產的天然硝石曾是智利的大宗出口商品。鐵礦開採也是本地區的一大產業,年出口量在1000萬噸以上。
智利中部“地中海”區從阿空加瓜谷地向南直抵比奧比奧河,包括首都區在內的14個省,面積佔全國的五分之一,但集中了全國八成左右的人口。這裏冬季温和多,夏季涼爽乾燥,春秋兩季温和,降水量適中,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適宜生活的地區之一。同時也是智利最重要的工農業生產中心和大城市的聚集地。
首都聖地亞哥就在本區的北部,是一座有730萬人口的風景綺麗的旅遊名城,也是智利最大的工業城市。有電力、化工、機械、汽車、電子、食品等工業部門,工廠企業數量佔全國的五成左右,貢獻了智利45%的GDP。
本區耕地面積超過400萬公頃,主要種植水稻、煙草、大麻、大麥、小麥、豆類、馬鈴薯等農作物。東部高地的畜牧業養牛數量佔全國的三分之一。
智利南部森林區佔全國面積的四成,氣候屬温帶闊葉林氣候。終年處在南半球西風帶的控制下,年降水量豐富,温差較小,一般在2000毫米以上,西部沿海島嶼上的降水量有高達5000毫米的紀錄。
在温涼濕潤的氣候條件下,該區域擁有超過1200萬公頃的森林面積。該地區林業在智利國民經濟中具有重要地位,林業年出口額在60億美元左右,是智利第二大創匯產業。智利出口的林產品有500多種,包括化學紙漿、加工木材、板材、新聞紙、傢俱等。出口目的地主要為中、美、日、歐盟等國。
作為一個礦藏與林業資源豐富的國家,智利堪稱是“南美版的澳大利亞”,只需要賣資源就可以生活得很好。在過去40年裏,智利的國內生產總值翻了4倍,從一個低收入國家發展為南美頭號富國。
數據顯示,人口超過1850萬的智利,在2018年的GDP總量超3000億美元,人均GDP超過1.6萬美元,遠遠高於南美地區的另外五個大國:巴西、阿根廷、秘魯、委內瑞拉、哥倫比亞, 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富國,也是公認的中等收入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