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石首江豚總數超100頭”和“地球上僅存2只北部白犀牛”同時上了網絡熱搜,珍稀動物保護話題再次引起關注。
江豚在我國被譽為“水中大熊貓”。隨着長江大保護和長江十年禁漁等工作的開展,湖北長江天鵝洲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江豚種羣數量年增長率穩定在10%左右,總數已過百頭。
而在東非肯尼亞的一處野生動物保護區內,納金(Najin)和法圖(Fatu)卻成為地球上僅存的兩隻北部白犀牛,且均為雌性。北部白犀牛曾經分佈在烏干達西北部、乍得南部、蘇丹西南部、中非共和國東部及剛果民主共和國東北部。在最後一頭雄性北部白犀牛已於2018年去世的情況下,科學家試圖通過冷凍精子人工授精的方式重新讓雌性北部白犀牛受孕,目前這項工作仍在測試中。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物種消失或瀕臨滅絕的消息總是令人擔憂,這與人類對待物種保護與生態環境的態度和行動息息相關。今年以來,關於我國珍稀動物增加的好消息不斷傳來。
“我觀鳥16年,第一次看到‘三寶’齊聚!”福建省觀鳥會4名資深會員和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名工作人員在4月1日這一天同時觀測到“閩江三寶”——中華鳳頭燕鷗、勺嘴鷸、黑臉琵鷺三種世界級珍稀鳥類,這也是2013年閩江河口濕地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來首次出現的盛景。
中華鳳頭燕鷗(圖片來源:央廣網)
資料顯示,中華鳳頭燕鷗少於100只,屬全球極度瀕危物種;勺嘴鷸不足200對,屬全球極度瀕危物種;黑臉琵鷺不足5000只,屬全球瀕危物種。保護區管理處工作人員説,近幾年,保護區建立起了常態化巡護機制,“退養還濕”提供了更多高潮位時水鳥的棲息地,改善了水鳥的生存環境。
類似場景還出現在青海省黃南州那灘濕地。當地生態環保志願者日前拍攝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蒼鷺、赤麻鴨等大量珍稀野生動物覓食、嬉戲的場景。志願者才項南加表示,黑頸鶴是高原生態變化的指標性物種,這裏已從黑頸鶴棲息地變成了繁殖地。
冠斑犀鳥敲窗、灰葉猴母子理毛、野生獼猴路邊打鬧……雲南野生動物種羣數量逐漸增多,一些多年不見的珍稀物種不僅出現在保護區,還跑到了居民區。
德宏州芒市的居民韋丁偶然聽到窗外有硬物擊打玻璃,走過去發現是一隻大鳥。他用手機錄下視頻發到網上後,才知道,這隻長着大嘴的鳥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冠斑犀鳥。普洱市景東縣境內的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工作人員近距離拍攝到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灰葉猴母猴與小猴互相理毛的珍貴畫面。當地的灰葉猴種羣數量已由2009年的80只發展到近200只。在楚雄州永仁縣一處國有林場,上百隻野生獼猴時常到公路上覓食,成羣結隊聚集在公路邊的山坡上打鬧嬉戲。
由於雲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以及較早開展生物多樣性有效保護探索等優勢,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將於今年10月11日至24日在雲南省昆明市舉辦,同期將舉行生物安全議定書、遺傳資源議定書締約方會議。
據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介紹,會議各方正在積極磋商“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框架”,作為全球新的10年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初步擬定以中國政府名義舉辦的高級別會議方案,確定舉辦包括“生態文明論壇”在內的8個平行活動,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辦大會。國際社會也對此次大會抱有很高期待。
“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構築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已寫進我國“十四五”規劃,但生物多樣性保護需要各國共同參與。4月8日將迎來國際珍稀動物保護日,只有真正重視起來、行動起來,才能保護我們的共同家園、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姜永斌 張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