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國家氣候中心發佈最新預測,今年全年登陸我國的颱風,個數為8-10個,較常年(7個)偏多。對華東沿海和華南東部沿海影響較大。
長三角沿海海岸線很長,北起江蘇連雲港到上海崇明島,再往南到浙江沿海,在這條長長的海岸線上,浙江台州的大陳島、玉環,温州的蒼南,是一顆顆散落的“明珠”,也串起一條華東台風最鍾愛的“打卡線”。
大陳島上的“利奇馬”颱風紀念碑
這些地方曾直面,超強颱風“麥莎”“桑美”“利奇馬”,經歷過氣象災難帶來的傷痛。
颱風“麥莎”,登陸點如今風平浪靜。
4月中旬起颱風活動日趨活躍,長三角一體化區域聯動,正在築起一道颱風防禦的“結界”,近日記者探訪長三角區域颱風最愛“登陸地”,氣象專家們已在為今年的颱風季忙碌
海島建站“捕捉”颱風
從浙江台州市區出發,乘船一個半小時左右,抵達一個叫大陳的海島。
大陳島
島嶼面積不大,遊人也不多,但就在這座島上,有一個專門“捕捉”颱風的氣象基地,也是華東台風觀測網中唯一一個海島站,中國氣象局上海台風研究所大陳颱風綜合探測基地。
大陳颱風綜合探測基地
它的出現標誌着大陳島成為,我國華東區域颱風探測研究的重要平台,也填補了東海台風海洋探測的部分空白。
大陳氣象站的85後觀測員孔慶偉,如今是探測基地的骨幹,6歲離島外出求學的他,大學畢業後本可以在基礎設施更完善、生活更便利的台州市區工作,但他卻在大陳島老墾荒隊員外婆高阿蓮的影響下選擇重返大陳島。
孔慶偉在大陳島颱風觀測基地觀察降雨
日日與風雨雷電打交道,大陳氣象站建在多岩石的五虎山山頂,地理位置特殊,導電性能差,除了颱風,雷暴是最直觀的自然災害之一。有時坐在值班室,閃電直接甩到窗户上。孔慶偉坦言,不害怕是騙人的,但氣象觀測容不得絲毫退縮。
如今,島上的年輕人更傾向於走出海島,追尋更大的世界,我的選擇似乎有點‘非主流’,但是,我們做的事卻是為整個長三角區域,甚至我國的颱風氣象研究做支撐,這裏就是屬於我的‘更大世界’。
大陳島海上客運碼頭
在中國氣象局上海台風研究所副所長湯傑看來
大陳島是地處華東台風影響主通道且位置最東的島嶼之一,平均每年有3到4次颱風影響。颱風靠近大陳島時,尚未受內陸下墊面影響,保持海上行進時的性狀。對於觀測台風登陸前後結構、強度變化等,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是我國華東區域開展台風研究最好的地方之一。
2020年12月落成的,大陳颱風綜合探測基地,由中國氣象局上海台風研究所,與台州市氣象局共同籌建,觀測場佈設了毫米波雷達、雨滴譜儀、微波輻射計等各種特種探測設施。
長三角一體化之後,颱風研究人員正在浙江温州的平陽、台州的大陳、上海的寶山,聯合福建的寧德,搭建起一條綜合性的颱風海陸觀測鏈,提升對登陸颱風的觀測能力,為颱風科學研究提供基礎資料條件支撐。這不僅在提高當地防災能力,也是對提升長三角核心區域防禦颱風災害能力的‘反哺’。
基地已實現氣象信息探測、傳輸自動化
數據共享區域會商
颱風自海上來,但影響的絕不僅僅是沿海城市。對長三角而言,台州、温州是迎擊颱風的最‘前線’,而包括上海在內的長三角核心區卻也易受到颱風影響。因此,應對台風這樣跨區域的災害性系統,更需要區域一體化的信息共享、研究共享、服務融合。
2019年的夏天,第9號“利奇馬”的出現,至今讓整個長三角記憶猶新,以超強颱風強度登陸浙江温嶺沿海,而後橫穿長三角地區,所到之處無不是風雨連天。
“利奇馬”所到之處狂風暴雨。
儘管“利奇馬”兇猛,但長三角氣象部門的初次聯動,努力為百姓建構起一道堅固防線
該年8月8日下午,首次長三角颱風天氣會商舉行,上海中心氣象台、寧波氣象台、江蘇省氣象台共同剖析颱風“利奇馬”,聯動發佈區域預報預警。
“利奇馬”期間上海台風所專家支援温州市氣象局開展現場指導
上海中心氣象台副台長茅懋是參與首次颱風會商的首席預報員
這次會商不是颱風襲來的臨時舉措。2019年5月,三地氣象部門建立一體化信息平台,實現三地氣象基礎數據互聯互通。
“利奇馬”之後,長三角跨區域災害天氣過程的,聯合會商機制進入常態化運行。到了2020年,長三角氣象部門在應對台風“黑格比”來襲時的“聯合作戰”就顯得更為遊刃有餘
2020年7月31日,“黑格比”還是台灣東南洋麪一個熱帶擾動時,長三角的預報員們就在會商時特意將它列為“重點觀察”對象。
2019年上海台風所追風小隊在浙江施放探空氣球
探空數據長三角共享,8月3日上午,長三角地區颱風專題會商啓動每天首席預報員們會對專報服務中的預報結論,進行2次長三角加密會商。4日14時寶山高空站加密觀測,為長三角抗擊颱風提供加密資料支持區域會商,突破了過去氣象服務往往是以行政區劃為主的舊格局。長三角整個天氣系統的影響是相互的,協作至關重要。
氣象正變得更“智慧”
往年台風來臨時,人們總會説起“結界”的段子,“玩笑”背後是長三角地區的,一體聯動、協同合作為百姓構築起的真正“結界”。近幾年信息化的加入,讓長三角區域應對台風災害時,變得更迅速更智慧。
面對太湖嚴峻的防汛形勢滬蘇浙皖四地氣象部門“線上聯動、線下突擊”
浙江温州是中國的氣候宜居城市之一,然而每年夏秋,颱風也是這個温潤之州的“高頻詞”。蒼南位於温州最南,春天的蒼南青山綠水、鳥語花香,絲毫想象不出颱風侵襲時的景象。
2006年“桑美”給蒼南,帶來了巨大的人員傷亡,蒼南縣馬站鎮委書記朱成專,當時是抗台一線人員,颱風來時,房子都在搖晃,汽車直接吹翻在牆上。
“桑美”重災區蒼南一村莊幾被夷為平地
“桑美”帶來的傷痛令人難忘,自那以後蒼南在台風防禦上下足功夫,再也沒有因為颱風而導致人員死亡的情況了。
應對台風災害,颱風來前、來時、過後的‘一查二改三宣傳,四備五轉六應急’正不斷提升羣眾的防災減災意識,這其中,氣象保障貫穿始終。大數據的應用,提升了基層智慧管理的能力,也讓預報預警信號發佈更迅速。
如今在温州像蒼南這樣的地區,都受益於智慧氣象的發展,温州市氣象局常年和上海台風所,展開關於颱風的科學研究,這幾年氣象專家開始向各級提供颱風暴雨綜合致災風險的“五色圖”預報,當好氣象“參謀”。
蒼南農業小氣候站
建立突發氣象災害預警分區發佈平台,通過手機短信第一時間,把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直接發送給,可能受影響區域的社會民眾,大力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和山區災害精準化防禦能力,這樣的“便利”還輻射到了長三角乃至全國。“温州颱風網”的內容涵蓋了,颱風路徑、颱風報告單、衞星雲圖、預警信號、實況雨量以及相關國內外機構預測路徑等,連年訪問量逾千萬,訪問的網民不僅遍及温州及周邊地區,還涵蓋了全國各省市,乃至海外20多個國家和地區。
温州颱風網
2020年後温州市氣象局,嘗試在網站的基礎上,開發基於個人定位的手機台風服務產品“温州颱風預警碼”。市民通過手機定位,就能獲取所在地區的預警等級,再生產相應預警等級顏色的二維碼,同時能接收到基於這個定位的,颱風距離、風雨影響預報、防禦措施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