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回憶錄談中國,糾結又擰巴

  “如果沒有金融危機的束縛,我本可能在中國貿易問題上採取更強硬的做法”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回憶錄《應許之地》近日出版,他在書中和採訪中拋出這一説法。他同時表示,他認為混亂貧困的中國比繁榮的中國對美國造成更大威脅,“中國成功讓數億人擺脱極度貧窮,實屬人類一大創舉”。權衡利弊後,他決定對中國採取“過度強硬”與“不夠硬”之間的中間策略,計劃等到經濟環境不再脆弱,再逐漸對中國加強施壓。社科院美國問題專家呂祥19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奧巴馬執政期間,美國政府對中國的態度非常矛盾,有求於中國但又懷有戒心,奧巴馬在書中把這種疑神疑鬼的態度寫了出來,這是美國政界對華政策兩面性的典型體現。

奧巴馬回憶錄談中國,糾結又擰巴

  奧巴馬(資料圖)

  奧巴馬2009年至2017年擔任美國總統。據報道,11月17日正式出版的《應許之地》是奧巴馬回憶錄的上半部分,講述了他早年投身政壇到入主白宮、美國軍方獵殺本·拉登(2011年5月)這段時期的經歷,出版首日即賣出超過88萬冊。《大西洋月刊》16日刊登對奧巴馬的採訪,奧巴馬稱,他上任初期採取的很多政策都受到金融危機的束縛,“在2009年或2010年,我不可能發動貿易戰。那時,我需要中國、歐洲以及其他所有潛在增長引擎的合作,只是為了重啓全球經濟”。 他在採訪中稱,他現在認為“在貿易問題上對中國施加更大壓力是完全合理的”。

奧巴馬回憶錄談中國,糾結又擰巴

  奧巴馬回憶錄《應許之地》

  台灣“中央社”19日發文摘選了奧巴馬回憶錄中的部分內容。報道稱,奧巴馬在8年總統任期內一共訪問中國3次,第一次是他2009年宣誓就職當年的11月,在中國停留4天。他在書中稱,其專機在北京降落後,團隊就被指示將所有私人電子設備留在機上,並“假定”所有通話都會遭到監控。奧巴馬稱,為了防止被監聽,訪華期間他如果要在酒店內進行與國家安全事務相關的通話,要專門到一個能阻隔監聽的房間;由於他們臆測每個房間“可能都藏有攝影機”,部分團隊成員為了避免被偷拍,選擇摸黑換衣服甚至洗澡。書中還稱,當時隨團訪華的美國商務部長、後來擔任駐華大使的駱家輝因為忘了東西突然折返酒店房間,打開門“發現有兩名清潔人員正在整理他的牀,另有兩位身穿西裝的男子在仔細翻閲他桌上文件”。

  奧巴馬提到的上述內容無從考證。呂祥表示,我們大可以認為這是為了書更好賣,不妨當笑話看。 “我的一位警察朋友跟我説,嫌犯講述得越生動,故事的漏洞往往就越多。”奧巴馬在書中提到的細節沒人能證實,不排除是他們把自己做的事投射到中國身上,覺得“我們這麼幹,中國一定也這麼幹”。

  回憶當年與中國的關係,奧巴馬在書中稱,美中關係表面看來相對穩定,沒有發生像美國與俄羅斯之間的高調外交破裂事件,“但在外交禮節的背後,(美中關係)暗藏長期積壓的角力與不信任,這不只圍繞在貿易或間諜活動等特定議題上,在中國崛起對國際秩序、美國的世界地位意味着什麼的根本問題上也是一樣。”他稱,美中雙方之所以能在過去的30多年避免公開衝突,靠的不只是運氣,還有中國政府虔誠信奉鄧小平的“韜光養晦”。他説,中國雖然會在認為領土主張受到挑戰時作勢回擊,或在人權遭西方批評時動怒,但即便是在美國對台灣軍售等衝突熱點上,中國官員仍盡力將紛爭“儀式化”,僅通過措辭強烈的書信或取消雙邊會議表達不滿,不會讓事態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奧巴馬稱,這種“戰略耐心”策略讓中國在崛起期間得以模糊自身是如何“不斷系統性規避、扭曲或違反幾乎每條國際貿易規則”的。他在書中指責中國“長年利用政府補助、貨幣操控與貿易傾銷,壓低中國出口商品價格,影響美國製造業”,但又稱自己不反對自由貿易,也不相信美國能完全逆轉全球化;在他看來,混亂貧困的中國比繁榮的中國對美國威脅更大。“為了使美國和世界其他地區擺脱衰退,我們需要中國的經濟增長而不是萎縮。我的政府若不施加壓力,中國不會改變自身貿易作為。我只是需要確保我們不會發動貿易戰,讓世界陷入經濟蕭條,並傷害到我誓言要幫助的勞工。”

  香港《南華早報》稱,奧巴馬在書中説,他曾在訪華期間向中方提出貿易不平衡、人民幣匯率等問題,中方領導人則建議美方給出一份希望中方採購美國產品的清單。奧巴馬稱:“我覺得我正在為市場攤位上的雞肉價格討價還價,而不是就世界上兩個最大經濟體之間的貿易政策進行談判”。美《外交政策》網站18日稱,奧巴馬還在書中寫道,“如果有哪個國家可能在全球舞台上挑戰美國的優先地位,那就是中國”,但他又稱,“我相信這樣的挑戰還需要幾十年,而如果它來了,最可能的是美國的戰略失誤造成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56 字。

轉載請註明: 奧巴馬回憶錄談中國,糾結又擰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