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垃圾分類需再“向前一步”

  胡宇齊

  新版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倆月有餘,落地情況如何?記者探訪發現,本市大部分家庭已能夠有意識地進行垃圾分類,近八成受訪者所在小區已啓動垃圾分類,可見經過長期宣傳引導和持續落地推進,垃圾分類正蔚然成風。

  但實踐過程中,也的確有一些現實問題影響着大家的分類熱情。正如記者探訪中所看到的,“廚餘垃圾破袋,操作麻煩還髒亂”“看別人沒分類,感覺自己白分了”“定時定點投放不合理”等吐槽,既反映出大家熱心參與卻遭遇梗阻的尷尬,也點出了相關工作進一步細化的改進空間。當分類原則明確之後,如何讓分類方案更接地氣兒,無疑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推進垃圾分類的發力方向。

  細數這些“槽點”,每個街道、每個社區,甚至每位居民的關注點雖不盡相同,但無一例外都指向“最後一米”。破不破袋、定不定時,專人監督還是全憑自覺,可以説,當垃圾分類成為全民共識,打破“知易行難”就成為革除舊習的關鍵。每個人做事都有行為慣性,往往會選擇最方便的操作方式。垃圾分類倡導多年但混裝難除的一大原因,就是不方便。這也意味着,要更好將垃圾分類落實下去,就不能讓人感覺太麻煩。這遠不是小區裏設幾個分類垃圾桶就可了事,而是要各個環節一起行動,形成正向循環。任何一個環節的“等靠要”,都會造成連鎖的“不方便”,讓分類效果大打折扣。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涵養文明新風尤須在細節處下功夫。首先,文明是管出來的,垃圾分類既然進入法治時代,從相關部門到街道社區就都應該有法必依、執法必嚴,該引導引導、該處罰處罰,讓剛性約束的威力充分發揮。另一方面,針對執行進程中的具體問題,也需事無鉅細、不遺餘力改進,提供人性化的操作方式,切實降低分類難度。就拿廚餘垃圾破袋來説,能否設置腳踏式垃圾桶以及配備洗手消毒裝置,或者乾脆提供可降解的特製垃圾袋?相關各方再“向前一步”,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疏解梗阻,分類之風方能持久。

  隨着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人們對衞生環境有了更多關注,也養成了一些好習慣。移風易俗、習慣養成,利於自身,也藴涵着社會的進步。當一代人做出改變,後來人便能更大限度免受“垃圾圍城”之擾,對自己負責、對社會負責、對未來負責,何樂而不為?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58 字。

轉載請註明: 做好垃圾分類需再“向前一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