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件小事,父母的不同方式,決定了孩子將來是自卑還是自信

從主觀上來説,沒有哪一個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自卑的,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不少家長不經意間的一些做法,卻讓孩子逐漸遠離了自信,變得越來越自卑。

1、跟孩子哭窮,強調自己賺錢多麼不容易

不少父母害怕孩子花錢大手大腳,為了培養孩子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往往對孩子哭窮,他們最喜歡説的是“這個咱們買不起”,“爸爸媽媽為了你賺錢不容易,你不好好學習怎麼對得起我們”,“那個太貴了,爸爸媽媽沒錢”之類的話。

雖然和孩子哭窮確實對孩子養成不亂花錢的習慣有一定的幫助,但其負面作用更大。長期被“物質匱乏”折磨的孩子,很難有安全感,內心也會變得自卑,覺得自己“不配”擁有更好的東西。

而聰明的父母,在決定不給孩子買某件東西時(買得起而不買時),不是告訴孩子“買不起”,而是告訴孩子“我們暫時不需要”,“我們還可以有更合理的選擇”。

2、嘲笑挖苦孩子

在生活中,我見過不少父母喜歡用一種在上的態度嘲笑和挖苦孩子。

比如説孩子想嘗試做某件事,父母不是鼓勵,而是挖苦:“就你,還是算了吧!”如果孩子做了之後失敗了,父母給孩子的不是安慰,而是嘲笑:“我早就説過你不行吧,你還不信!”

我相信,經歷過父母屢次這樣的打擊之後,孩子在新事物面前將變得畏手畏腳,再也不敢去嘗試。

與挖苦孩子的父母相反,聰明的父母會鼓勵孩子“去試試吧,不試怎麼知道行不行呢?”,孩子失敗後也會安慰孩子,“沒關係,我們一起來找找原因,下次一定能成功!”

3、揪住孩子的缺點不放,暗示孩子“哪都不行”

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缺點。如果某個孩子缺點相對明顯一些,恰好又遇上追求完美的父母,那就真的是“不幸”的事情了。

如果孩子犯了錯,父母在批評教育孩,不是就事論事,而是“翻舊賬”,將孩子的所有缺點以及曾經犯過的錯誤一股腦兒全翻出來,並得出結論“你看看你做的事,就沒有一件事讓我省心”,全盤否定孩子。

又或者孩子有點膽小怕生,每次遇到生人時,父母不是鼓勵孩子勇敢地和人打招呼,而是逢人就説:“哎,我家這孩子就是膽小,不愛説話”, 將孩子的某個缺點一而再、再而三地拿出來説。

這些父母的出發點可能是為了提醒孩子和教育孩子,但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孩子在父母的否定評價中,將會不斷強化對自己缺點的認同感,認為“我就是缺點多”“反正我也膽小”,久而久之,變得越來越沒有自信。

聰明的父母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它們也是貼標籤,但都貼上了“好標籤”的標籤,如“愛思考”、“動手能力強”、“有責任心”等,同時又刻意淡化孩子的缺點。因此,他們的孩子的優勢越來越明顯,他們的缺點也逐漸得到糾正,他們的孩子自己也變得更加自信。

在這3件事上,你都做對了嗎?歡迎留言!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89 字。

轉載請註明: 這三件小事,父母的不同方式,決定了孩子將來是自卑還是自信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