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仔細思考孩子的脆弱原因,背後推波助瀾的人是你

由 頻長志 發佈於 綜合

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連一句責罵,一個眼神都受不了?輕則悶悶不樂,重則嚎啕大哭?“孩子和父母爭吵,一氣之下竟然跳江自殺?”竟然會有這樣的事件發生,不禁讓人思考,究竟是什麼原因,孩子竟變得如此脆弱?其實仔細思索,這背後推波助瀾的就是家庭,是父母,是那些愛他的人。

“現在的孩子説不得”,這是現在大人經常説的一句話,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被這個問題所困擾。上海精神衞生中心杜亞松教授提供的數據表明:上世紀80年代前,到精神衞生中心就診的孩子多是多動症之類,情緒問題很少。

但到90年代,因情緒問題就診者就已經達到四分之一,最近幾年更是接近三分之一,經常有孩子傾訴情緒低落、焦慮,甚至出現自殺念頭。 孩子們為什麼容易玻璃心?這是今天很多父母的共同疑惑。

1.慣出來的玻璃心。

現在許許多多的家庭都有着一個共同問題,把孩子當做生活的中心,做什麼事情的出發點都是孩子,爺爺奶奶更是,獨寵孩子一人,視為掌上明珠,含在嘴裏怕化,捧在手心怕摔了,不管孩子提出什麼要求,都想盡一切方法幫孩子實現。

如此一來,孩子只懂索取和享受,形成依賴性,一旦遇到拒絕或批評,很容易產生挫敗感,有的孩子還會做出極端的事情來。新聞裏經常出現一些孩子,不順心就大發脾氣、罵幾句就離家出走、不給玩手機就跳河.....其實大多數都是家人嬌慣出來。

盧梭在教育名著《愛彌兒》中説:"你知不知道用什麼辦法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 這個方法就是百依百順。”一個説不得罵不得的孩子,未來很難“扛得住事兒”,畢竟在外面的世界,沒有人哄着他。

2.誇出來的玻璃心

孩子需要讚揚,這一點毋庸置疑,關鍵是父母如何稱讚。有不少父母常無條件地對孩子極盡讚美之詞,不管孩子做了什麼都誇:“寶貝真棒!”、“你真聰明!”

漸漸地,父母發現,越是這樣稱讚孩子,孩子開始不能接受任何批評,受不得一點委屈,比如有的孩子在幼兒園沒受到表揚,眼淚就往下掉。

其實,誇孩子也是技術活,如果只是籠統地誇孩子聰明、真棒、真乖,而不指出他到底是做得好,哪裏做得不夠好,這樣孩子遇到失敗,就很容易將其歸咎於自己的天賦或能力,陷入挫敗感之中。

表揚太多也是一種傷害。把孩子捧得越高,孩子失敗的落差就越大。

所以説孩子出現玻璃心的行為的時候,一定要首先自我反省,因為這背後推波助瀾的人可能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