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海基會原副董事長邱進益:民進黨當局向美納“投名狀”,美則將台綁成“人肉炸彈”

【環球時報記者 白雲怡】編者的話:從再次批准對台軍售項目,到現任高官訪台,再到派艦機到台灣附近海空域裝腔作勢,美國政府頻頻打“台灣牌”令台海難以安寧。很多人更擔心,在中美關係趨緊的大背景下,台海會不會成為一場軍事衝突的引爆點。諷刺的是,身為局中一枚“棋子”的民進黨當局對美國的一系列動作亦步亦趨,媚美反中姿態盡顯,渾然不顧自己將瀕臨戰爭險境的現實。對於當下的形勢,《環球時報》記者近日電話專訪台灣海基會原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邱進益先生。現年83歲的邱進益是當年“汪辜會談”的台方談判主力之一,在他看來,台當局向美國納了“投名狀”,美國則將台綁成“人肉炸彈”,美國大選前這段時間,特別是10月,美方動作非常值得警惕。

“在美國盤點對華籌碼時,台灣投懷送抱”

環球時報:您在前不久的一次採訪中説,當下的海峽局勢比1996年台海危機更加嚴峻和危險。為什麼這麼説?

邱進益:如果把台海局勢比作一場牌局,1996年的情況是,出牌和應牌的分別是大陸和台灣,而美國最初是一個旁觀者,後來出動兩個航空母艦羣到遠東來幫台灣,但牌局兩側對陣的雙方終究還是大陸與台灣。但2020年的情況和當年有很大不同,現在局面變成了美國出牌、大陸應牌,而台灣則是一顆“人肉炸彈”,不顧一切往前衝。

2016年蔡英文就職演説後,大陸認為是“沒有完成的答卷”,兩岸官方往來幾乎中止,台灣方面更加尋求來自美國的依靠。美國方面,特朗普上台後經常不按常理出牌,幾乎擾亂整個現有國際秩序。過去4年,美國朝野日益將大陸定位為戰略競爭對手,意欲全面遏制中國崛起。於是,在美國盤點對華籌碼時,台灣投懷送抱,美國人當然會接手過去,打起“台灣牌”。

所以,我才説現在的形勢是台灣被美國綁成一顆“人肉炸彈”,充作先鋒,台灣自己也交出了“投名狀”,和美國共同考驗大陸的戰略定力。當下對陣的雙方已是中美這兩個“核大國”,而非當年大陸和台灣這大小懸殊的二者的較量。因此,萬一擦槍走火,情勢要比當年危險並難以控制得多。

環球時報:很多分析人士認為,未來中美不排除有爆發局部武裝衝突的可能,您怎樣預測接下來局勢的發展?

邱進益:我的看法是,美國現在的選情十分緊繃,很多學者認為特朗普可能會上演“十月驚奇”。就目前情況而言,他的“十月驚奇”最可能是製造某種武裝衝突,喚起美國人的愛國心。

就目前局勢而言,在朝鮮半島,美國已不太可能有作為;南海面積太大,偶爾騷擾一下可以,但總體來看不是“用兵之地”。只有台灣海峽,是一個既可以踩大陸“痛腳”,又不用付出太高成本的地方,畢竟要犧牲也是犧牲台灣人。所以美國才會把台灣綁成“人肉炸彈”放在前線,引大陸來擦槍走火。所以,今年10月非常危險。

環球時報:如果衝突爆發,對台灣及整個東亞將意味着什麼?

邱進益:從中國大陸的角度出發,當然希望會是“首戰即是終戰”。但現實情況或許更復雜,也可能不會那麼容易。而假如大陸對台沒有做到“首戰即是終戰”,這種情況下,既無法做到馬上統一,兩岸關係又再也無法回頭,可能就會陷入危機。此外,美國也會以此為藉口在亞洲組織反華聯盟,比如構建一個“亞洲版北約”。

作為一個長期關心兩岸關係的人,我個人的建議是,兩岸一定不要跟隨特朗普這樣的“政治狂人”起舞。對於大陸而言,不妨靜觀,待美國大選結果落地後,再決定未來的戰略。這是一場對大陸戰略定力的考驗。

美台的行為越來越接近北京的“紅線”?

環球時報:您曾談及,如果美國軍艦開進台灣港口,會踩到大陸“最後的底線之一”。最近一段時間,美台有沒有哪些行為已經很接近北京的“紅線”?

邱進益:現在已有很多跡象:美國和台灣的陸戰隊已經在聯合演習,美國決定對台出售高性能的重型無人機,還要出售攻擊型導彈。這些都是“踩到紅線”的預兆。

如果美國下定決心要遏制中國崛起,“台灣牌”最狠的一招是,恢復1979年前的狀況,即和台灣重新簽署協防條約,把台灣擺到美國的“亞洲版北約”之中,或要求台灣的高雄、基隆作為美國第七艦隊的停靠港口,又或者把花蓮作為美軍重型轟炸機的基地。照目前的情況看,不能排除這樣的可能性。所以,怎樣防止兩岸關係繼續惡化,怎樣把台灣拉出美國的懷抱,逐漸脱離美國影響,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環球時報:如何讓台灣逐漸脱離美國的影響?

邱進益:正如我之前所説,台灣已被綁成一顆“人肉炸彈”,那麼,台灣自己要做一些事情來“拆彈”,大陸方面也要幫台灣來“拆彈”。

我始終覺得,經濟是大道理,台灣始終需要經濟才能生存。台灣對大陸每年享受將近千億美元的順差,這個事實擺在那裏。以我以前和大陸談判的經驗來看,從來不是你進一步我就退一步,或我讓一步你就進一步,善意一定是雙方共同累積的。或許在目前局勢下,我們走這麼一小步,就有可能變成一大步。

環球時報:美國前總統國安安全事務助理博爾頓在其新書中稱,特朗普曾把台灣和大陸分別比作“筆尖”與“辦公桌”。島內如何看待美國的對台態度,相信美國會真心“友台”“護台”嗎?

邱進益:作為一個多年研究國際政治的人,我認為美國絕無可能真的“友台”“護台”。美國人怎麼可能為了保護台灣人,犧牲自己軍人的性命,花這麼大的成本?但現在美國已經明確把中國大陸視為戰略對手,台灣當局又獻上“投名狀”,所以可以看到,島內每次民意測驗,都有六到七成的人認為美國一定會保護台灣,這實在十分可笑。

另一方面,我認為特朗普的這種比喻很不倫不類,台灣的戰略位置並不僅僅是一個“筆尖”。從戰略角度講,美國一直把台灣在“第一島鏈”中的位置看得很重,如果美國艦隊和轟炸機在台灣有了停靠基地,亞洲的戰略形勢也會出現改變。

所以我一直呼籲,大陸政府和專家要重視台灣的戰略地位。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來中國要從陸權走向海權,台灣是一個必須要得到的地方。

未來台海政治形勢變數很大,並非不可逆轉

環球時報:您是當年“汪辜會談”的直接參與者。憶及當年,思考當下,您最大的感慨是什麼?

邱進益:現在兩岸在爭奪對“九二共識”的話語權與定義權,但作為當年“辜汪會談”的主導者之一,我想説最核心的精神要義是“求同存異”,把對抗轉為合作。所以,現在回看1992年時我們辛辛苦苦建立的和諧局面,兩岸合作日益成為可能,現在又變成尖鋭的對抗,我怎能不灰心、不感慨?

我個人至今都很佩服汪道涵先生的高瞻遠矚、豁然大度,還有他那種對促進兩岸關係的熱情,使我深受感動。還有我的“對手”唐樹備先生那種務實的態度,也讓我記憶深刻。可惜的是,這樣的會談在今天似乎已不再可得。

不過,我是一個永遠不變的樂觀派。我認為如果兩岸可以彼此累積善意,未來台海政治形勢的變數還是很大的,並非不可逆轉。

環球時報:新冠肺炎疫情放大了兩岸之間的問題。比如國際媒體早已採用統一的專業表述,島內不少人及媒體卻依然使用“武漢肺炎”。陸生回台也遭遇歧視性對待。您對此怎麼看?

邱進益:在台灣,還稱“武漢肺炎”的人,要麼是偏激分子,要麼是意識形態掛帥,這些人從沒考慮過改善兩岸關係,也從來沒有從人道主義出發去想過問題。其實,“小明”也好,陸生也好,都是台灣人的眷屬,有什麼不可以回來的?但他們偏要做出種種動作。

我不認為應當過分重視這些人的言論,還是應當從正面思考:新冠肺炎是兩岸共同面對的疫病,能否通過共享疫苗來改善兩岸合作關係?試想,當一部分台灣人還在小格局地説“武漢肺炎”時,大陸反而表示願意共同研發疫苗,這展現在台灣老百姓和世界面前的將是怎樣一種博大胸襟?尤其當美國衞生部長訪台“虛晃一槍”,只想着要台灣開放美豬美牛進口,卻閉口不談疫苗,這種對比會更鮮明。

當然,我知道大陸也難。但不管怎樣,在當下這樣一個時刻,這麼做不會失去任何東西,如果能激起台灣民眾的好感,他們也會要求民進黨改變政策。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05 字。

轉載請註明: 台灣海基會原副董事長邱進益:民進黨當局向美納“投名狀”,美則將台綁成“人肉炸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