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寧10月5日電 鳥瞰青藏高原東北緣,成片的光伏板集聚形成藍色的海洋,源源不斷地將太陽能轉化成電能,通過電網向外輸送綠色能量。
位於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的塔拉灘,因常年乾旱、植被稀疏,被當地羣眾稱為“荒涼的地方”。
這是位於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的光伏園區(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田金文 攝
“之前這裏地上草都不長,放不了羊。”共和縣下合樂寺村的牧民索啟元説。但昔日荒沙灘如今已成他的“牧場”。
2012年起,為了利用充足的光熱資源,當地政府提出建設光伏園區。目前已有55家90個電站落地。如今,一排排利用太陽能輻射發電的光伏板在塔拉灘、切吉灘的荒漠化土地上整齊排列。
海南州綠色產業發展園管委會經濟發展部負責人劉廣介紹,架高地面1.5米的光伏組件不僅為植被生長預留充足空間,寬大的光伏板面也減少了蒸發量,加上清洗組件帶來的水分,荒地日漸綠意盎然。
監測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佔地216平方公里的光伏園區內,風速降低50%,土壤水分蒸發量減少30%,植被蓋度恢復到80%。
不過,如茵草地卻會遮擋光伏板工作,在冬季還有火災隱患。對於園區企業來説,每年不得不增加數萬元除草預算。為此,園區引入了索啟元等一批“新牧民”。
2018年,為了更好地保護生態,當地草場實行禁牧,讓以放牧為生的索啟元一時斷了經濟來源,家庭生活愈發艱難。關注到他的困境,中國華能集團在下合樂寺村的駐村幫扶幹部建議他去集團投建的電站內放牧。
“那個沒草的地方咋放羊?”起初,索啟元還充滿疑惑。參觀電站後第二天,他二話不説,就把帳篷、羊圈裝上車,搬到了電站旁。
“光伏板下的草都長到小腿高了,這是最好的牧草。”索啟元説。對這個已有20多年放羊經歷的“羊倌”來説,如今放羊輕鬆自在多了。
以往,包裏每天揹着的水和饃饃、夏天無法脱下的厚外套、渾身濕透的感覺、凍傷開裂的雙手、伴着狼嚎的孤獨夜晚……都是索啟元難以訴説的辛酸。
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的光伏園區內,羊羣正在吃草(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陳杰 攝
眼下,索啟元放羊的華能暉海電站離家直線距離只有4公里左右。每天早上他只需要打開圈門,到了傍晚再把羊羣趕回來。其餘時間,他可以做家務、陪孩子。
“羊走到哪我就跟到哪裏,那種漂泊在外的生活一去不復返了。”索啟元説。
華能青海新能源公司安監部主任馬逢甲介紹,“牧光互補”的模式減少了企業成本,也助力農牧民增收,實現了經濟、環境效益的雙贏,豐富了清潔能源產業的內涵。
綠色產業發展園區現已發展成為集光伏、風力發電和工業加工製造為一體的綜合性園區。劉廣説:“按現有的新能源裝機容量計算,年可節約標準煤736.96萬噸,減排煙塵941.46噸、二氧化碳2237.2萬噸。”
下一步,當地計劃將“光伏治沙”等生態項目擴大至更多沙漠和荒漠化土地。(採寫記者:何問、尚升、於瑤、田金文、李佔軼、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