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堪稱奇蹟的大行動,烏克蘭撤僑全景記錄!
3月28日上午,第20架接返自烏克蘭撤離中國公民臨時航班從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安全抵達福州,這標誌着中國撤離在烏克蘭公民的工作告一段落。
烏克蘭緊張局勢急劇升級以來,中國外交部迅速啓動領事保護應急機制,第一時間組織、引導、協調中國公民避險並撤離。在過去一個月,多路記者不間斷追蹤烏克蘭撤僑工作的進展,先後聯繫我駐烏克蘭、羅馬尼亞、波蘭等多國使領館,並採訪多名親身經歷這場撤離行動的華人華僑、中資機構人員和中國留學生,嘗試以全景式的方式記錄這場堪稱奇蹟的大行動的方方面面。
透過他們的講述,我們看到了不放棄每一個同胞的大使,看到了在口岸駐守8天8夜的外交官,看到了不懼艱險護送孩子們離境的華僑,看到了挺身而出照顧他人的學生黨員,看到了不同部門之間的愛心接力……這場大行動中的一個個身影,共同拼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實力”,也描繪出一幅中華兒女守望相助、共渡難關的感人畫卷。
創下“五個之最”
方案如何出爐?
中國駐烏克蘭大使館對記者介紹説,烏克蘭局勢惡化之前,在烏中國公民共有6000多人,不僅人數多,而且還分佈在許多不同地方。除自行撤離人員外,中國駐烏使領館共組織、指導、協調撤離了5000餘人。這一龐大的撤離行動也創下了“五個之最”——“環境最複雜”“形勢最危險”“撤離難度最大”“撤離羣體最令人牽掛和揪心”“參與撤離行動的使領館數量最多”。
這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從2月24日開始。當天清晨,基輔上空響起爆炸聲後一個小時,中國駐烏克蘭大使館迅速發佈第一個安全提醒,並立即啓動應急方案。與此同時,為方便羣眾,大使館火速把平時1部領保協助電話增至3部,24小時不間斷接聽在烏留學生和其他中國公民的電話,為他們提供安全指導。
“那幾天,平均每天都有上千個電話打進來。”一名中國駐烏克蘭大使館領保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我們面臨着巨大而複雜的考驗:既要緊盯形勢,又要傳遞正確信息,還要引導同胞們不要慌亂,開導並幫助他們在合適的情況下安全撤離。”
隨着烏克蘭境內安全局勢迅速惡化,大規模的撤離計劃正式啓動。然而,面對軍事衝突雙方的激烈炮火和因此導致的安全風險,“怎麼撤”成為擺在我駐烏克蘭外交人員面前的難題,執行方案必須以安全為首要目標。
我大使館研究過多種撤離方案,比如包機撤離。按照中國的實力,包機當然沒問題,但激烈的戰事已讓安全飛行的條件不再具備。萬一飛機空中遇險,後果不堪設想。如果從海上撤離,這意味着接下來還需要中轉,而且需要把分佈在烏克蘭各地的同胞統一集中到敖德薩,這意味着風險平白多了幾分。而且,要找到合適的船隻也需要很長時間,越等越不安全。如果從陸路撤離,那要打通幾條通道?什麼交通工具最安全?沒有申根簽證的中國公民能否順利進入鄰國?每一個細節都需要多次協調、反覆確認。
除了“穩”,“快”也是擺在中國駐烏外交官面前的重要挑戰。他們表示,烏克蘭形勢瞬息萬變,比如一些道路,今天還是通的,明天就因為交火而不通了,甚至上午還通,下午就不通了,“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應對變化,找到安全通道,也是一個很讓我們頭疼的問題”。
經過仔細研判,我駐烏克蘭使領館最終決定採取如下撤離計劃:用大巴和火車把待撤離人員從基輔、哈爾科夫、蘇梅等城市運出,通過鄰近烏邊境的利沃夫和敖德薩兩大通道進行分流,把大家疏散至波蘭、摩爾多瓦、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匈牙利等周邊國家,再安排臨時航班回國。
在使領館的統一協調下,2月28日晚,兩批中國留學生分別從基輔和敖德薩向西撤離。儘管撤離車隊得到了當地軍警的護送,但這並不意味着就沒有危險。一名當晚護送88名學生乘大巴前往摩爾多瓦的領保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發車不到一個小時,車子的右前方就發生了3次炸彈爆炸。一路上,大家經歷了至少15道關卡,到處都是拿着槍的士兵。
2月28日,第一批中國留學生在使領館的組織下從基輔向西撤離。
打開撤離通道
大使竟一路找到烏克蘭副總理
事實上,從基輔和敖德薩出發的兩條路線已經算是“相對安全”了,處在兩軍交火中心的哈爾科夫和蘇梅的撤離行動,才是真正的難題。據瞭解,在俄烏軍事衝突爆發時,哈爾科夫和蘇梅兩個城市分別有超過100名中國留學生。
“在過去這段時間,我們經歷了好多人生第一次,第一次遭受炮火,第一次躲入防空洞,第一次經歷戰爭,第一次克服千難萬險撤離。”蘇梅國立師範大學文化與藝術學院留學生董浩這樣對記者感嘆道,“滯留那幾天,每當槍炮響起,我和同學們就不得不躲在狹小的防空洞裏。大家坐在漆黑髒亂的地上,不能吃喝也不能睡覺,沒有廁所,也沒有網絡。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呆呆地望着昏暗的天花板,祈禱戰爭快點結束。”
由於地處烏克蘭東北部並和俄羅斯接壤,在戰爭開始的第二天,蘇梅就成了俄烏軍隊爭奪的地方。董浩回憶説,由於戰事瞬息萬變,蘇梅地區100多名中國留學生的撤離計劃也經歷了重重波折。
學生們最初的想法是撤離到距離蘇梅最近的俄羅斯邊境城市,那裏距離蘇梅只有70公里,但大使館很快否定了這一計劃,因為在戰爭中撤往其中一個當事國實在不妥,安全是個很大的問題。後來,大家又商議了很多方案,但都無法百分之百保證安全,也都沒有成行。
“3月6日,我們收到一個好消息:中午12點集合,準備撤離!得知這個消息後,所有人一下子都激動萬分。”董浩告訴記者,“但在戰火之中,一切註定不會那麼容易。由於俄烏雙方未能就人道主義通道達成一致,當天的撤離計劃擱淺了。那一夜,我們所有人都沒有睡着。第二天,轟炸機巨大的轟鳴聲再次在我們頭上響起,不到一分鐘,炮彈就落在了我們宿舍所在的大街上,當煙塵升起的那一刻,我們以為,短期內可能真的走不了了。”
沒想到在使領館的不懈努力下,事情峯迴路轉。俄烏雙方終於達成一致,同意在3月8日開啓蘇梅地區人道主義通道。“在大使館的安排下,我們當天一早就第一批撤離。幸虧如此,因為下午第二批人員就因戰火重燃而無法撤離。”董浩説。
“後來我們才得知,為了讓我們安全撤離,範先榮大使和大使館其他外交官們不眠不休地工作了4天4夜,甚至一路找到烏副總理,為我們協調撤離通道。他們真的沒有放棄我們任何一個人”,董浩充滿感情地告訴記者,“當在利沃夫,範先榮大使站在小板凳上對我們説,‘孩子們,同學們,你們現在安全了’的那一刻,我的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流。”
中國駐烏克蘭大使館供圖
據我駐烏克蘭大使館工作人員對記者介紹,從蘇梅撤離的這批留學生是最後一批從烏危險地區大規模撤離的中國公民。“在他們前往斯洛伐克的大巴上,每一輛車我們都安排了一名工作人員,既是押車保護,也是為了安撫大家焦灼的心情。他們的安全撤離也標誌着烏克蘭境內集中撤離行動的圓滿結束。”
外交官們在口岸駐守8天8夜
滿載中國公民的車輛駛出烏克蘭,馬上就迎來我駐摩爾多瓦、羅馬尼亞等鄰近國家使領館的“接棒”。據記者瞭解,撤僑行動開始後,我駐烏克蘭鄰近國家大使館立即啓動應急機制,緊急部署,全館動員,確定了工作方案。
在我駐羅馬尼亞大使館的安排下,協調組、口岸組、信息組、機場組、後勤保障組,一個個工作小組迅速建立起來,在統一的指揮下協調運轉;我駐羅馬尼亞大使姜瑜更親自上陣,第一時間聯繫到羅外交部、內務部、警察局、邊防、民航等一個又一個部門,得到了羅方在撤離人員出入境、航班審批、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大力支持,給剛剛離開戰火、還驚魂未定的人們吃下“定心丸”。
2月的羅馬尼亞冰天雪地,寒風刺骨。然而,為快速打通撤離通道,我大使館工作人員連夜頂風冒雪,兵分兩路奔赴距離首都布加勒斯特數百公里的加拉茨口岸和斯庫萊尼口岸駐守,只為確保抵羅的同胞們入關後第一時間就能夠看到大使館人員,能放下一路以來焦急、惶恐的心。
3月1日,518名中國同胞通過兩個口岸入境羅馬尼亞,並乘坐使館安排的大巴順利抵達布加勒斯特,這標誌着我自烏轉移人員抵羅通道順利打開,安全順暢運轉。從那一天開始,到3月20日,約3500名中國公民從烏克蘭直接或經摩爾多瓦入境羅馬尼亞,其中僅3月1日至3日入境人員就超過2400人。
同樣繁忙的還有我駐波蘭大使館。一名中國駐波蘭大使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接到撤僑命令的當天下午,大使館兩路人馬就緊急啓程,奔赴波蘭和烏克蘭邊境的8個口岸,從南到北,一個接一個地查看口岸通關是否暢通,確認中國公民無論有無簽證,只要有中國護照,就可以順利入境。為此,我駐波大使館的外交官在邊境口岸駐守了8天8夜,當地僑團也設立了6個臨時接待點。
順利接到同胞只是第一步,接下來還要轉移和安置這些一路疲憊的同胞,緩解他們的緊張情緒。在羅馬尼亞,面對每天數以萬計蜂擁而至的烏克蘭難民和各國在烏人員,布加勒斯特安置接待能力接近飽和。面對這一難題,我駐羅大使館不僅充分動用自身資源,還調動了十多個旅羅僑團,發動中資企業和商會,千方百計搶訂青旅、酒店,迅速敲定一批安置點,讓首批抵羅僑胞有房住、有飯吃。
登上飛機,唱起國歌
把同胞們安全送上回國航班,是撤僑任務的最後一環,也是最重要環節之一。在安置從烏克蘭撤離同胞的同時,我駐羅馬尼亞和波蘭大使館的部分工作人員就火速轉場到機場,協調對接包機流程。
登記摸排、和航空公司溝通、確定核酸檢測結果、合理安排乘機順序、照顧老弱病殘孕和留學生....外人很難想象,要在短時間內完成這些工作,是多麼艱鉅而繁瑣的任務,尤其是在國內抗疫工作還面臨“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巨大挑戰時。
“我們廣泛聯繫布加勒斯特全市檢測機構,推動對方優先為我方人員安排檢測,短短几天內,就將我方人員檢測量提高至每天1000人以上,”中國駐羅大使館工作人員對記者説,“針對登機前進行抗原快速檢測的新要求,我們緊急派人輾轉6小時赴20餘家藥店採購600餘份試劑,以滿足次日航班需求,後續通過網購等方式買到了足量試劑。”
一架架撤僑航班的背後,是無數工作人員耐心細緻的工作與付出:一名留學生罹患腦瘤,急需回國手術,但當地核酸檢測結果通常需要一天才能出來,我大使館緊急聯繫檢測機構做工作,在檢測後3小時內拿到了結果,並在當天將患者送上飛機;有的同胞丟失護照,大使館緊急為其辦理旅行證件,使其順利登機回國;有些撤離人員因為確診新冠肺炎等原因,情緒焦慮,使館耐心勸説、安撫,並積極為其提供便利和幫助……
3月9日,中國公民乘坐臨時航班抵達蘭州中川國際機場。
“登上回國航班、看到飛機上國旗的那一刻,我的心才真正放下來,”在烏克蘭常駐的中企負責人李先生對記者回憶説,“雖然機組人員都穿着嚴嚴實實的防護服,但依然能感受到他們的熱情。機長告訴我們,‘你們登上了這架航班,就等於已經踏上了祖國的土地。歡迎回家!’那一刻,我的感動已無法用語言來形容。後來,大家不約而同地唱起了國歌,並一起鼓掌感謝所有這一路上幫助過我們的人。”
“臨時黨支部”衝在前面
在這場龐大而神速的撤離大行動中,令人感動的瞬間數不勝數,匯聚成中華兒女在危機時刻守望相助的宏大畫卷。
在敖德薩,留學生小周原本在第一批撤離名單中,但他主動把名額讓給了別人,自己繼續堅守,每日協助安排大家撤離。小周每天默默地最早去、最晚走,工作到嗓子沙啞、眼帶血絲,卻從來沒有一句抱怨。他和家人一直堅持到安全送走所有撤離人員後,才最後一批離開。
在烏克蘭邊境城市烏日哥羅德,一位被稱為老易的華僑志願者感動了所有人:面對過境車次運力不足的問題,老易用自己的車,無償運送一批又一批同胞離開這個戰火紛飛的國度,前往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短短一個月中,他幫助了不下100人。
在摩爾多瓦口岸,一路護送中國留學生出境的我駐烏大使館人員回憶説:“當我把學生送上返回車時,發現孩子們悄悄給我留了一些吃的,可能他們發現我餓壞了,其中竟有兩個雞蛋。你們可能不信,雞蛋平時沒什麼,但在這個特殊時期,這兩個雞蛋太珍貴了。”
在蘇梅,一個“臨時黨支部”成立的故事格外讓人印象深刻。“當我們在利沃夫迎接從蘇梅撤離的中國公民時,7個黨員找到大使館人員,説他們是一個臨時黨支部,其中還有人拿出了黨徽。他們在帶領學生撤出危險地帶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年輕黨員們在危急關頭的表現讓人驚喜!”一名我駐烏大使館工作人員説。
據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3月28日介紹,自俄烏軍事衝突爆發以來,共有5200多名在烏中國公民安全撤離至烏周邊國家。除1人在自駕途中受傷並已治療無虞之外,其餘自願撤離的同胞全部平安,做到了戰亂撤離“無死亡,無羣傷”。
他介紹説,截至3月28日,4600多名撤離至烏周邊國家的中國公民搭乘20架次中國政府安排的臨時航班回到祖國。全體在烏和烏周邊國家中國同胞互相幫助、共渡難關,留學生組織、華僑華人社團多次協助完成撤離工作,發揚了中華民族扶危濟困的優良傳統,展現出中華兒女團結互助的優良品質。
儘管撤離在烏克蘭中國公民的工作已告一段落,但中國外交官們的工作並沒有結束,他們還在繼續幫助自願留在烏克蘭的中國公民,解決他們的安全關切。
“保護海外同胞的生命安全和正當權益的征程永遠在路上。下一步,外交部和中國駐外使領館將繼續積極推進領事保護機制建設,持續打造海外平安中國,以實際行動告訴每一位海外同胞,無論什麼時刻,無論身處何方,你的身邊有我們,你的背後是祖國。”汪文斌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