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我説的那樣,就是實力不夠強。”
中國隊主教練李霄鵬的一句話,為國足的12強賽征程蓋棺定論。
德國轉會市場網中國區管理員則説,會認真考慮給全體中國球員降身價,不止是簡單的降值,而是降級。
這樣的判斷沒有毛病,國足的身價是阿曼的兩倍,但在12強賽收官戰中0比2完敗於對手,不僅沒能找回臉面,連世界排名都被阿曼超越。
媒體只能在數據上“聊以自慰”,説國足的控球率佔優,但在數據的另一邊,國足製造的機會數被阿曼完全壓制,全場竟沒有一腳射正。
在這個夜晚,國足雖然提前避免變成倒數第一,但這個倒數第二比倒數吊車尾更加尷尬——因為越南,1比1戰平了日本。
中國隊,是同組對手中唯一一支輸給越南的球隊,也是唯一一支沒有在日本身上破門得分的球隊,19個丟球,更是和越南並列,是12強賽中丟球最多的球隊。
10場比賽1勝3平6負積6分,雖然小組排名和上屆相同,但國足本次12強賽的積分只是四年前的一半,甚至可以説,這是中國足球最慘淡的一次世預賽最終階段征程。
然而遙想9個月前,舉國上下對國足的期待,卻是另一番光景,在抽籤揭曉之際,人們紛紛表示這是“上籤”。
日本獨一檔,意味着剩餘5支球隊“機會均等”,越南阿曼似乎“不值一提”,沙特和我們水平“旗鼓相當”,拼一拼“史上最弱澳大利亞”,國足甚至有機會“小組第二晉級”。
這種自信來源於歸化球員,儘管歸化政策落實之初引起了巨大爭議,但“黑貓白貓抓到老鼠的就是好貓”,只要能提升球隊實力,只要能最終進入世界盃,血緣不血緣?管他呢。
但人們似乎忘了,中國足球總是講究“一朝天子一朝臣”,歸化是上一屆領導班子做的事情,誰又能保證他們會在12強賽被重視呢?
於是,理想確實很豐滿,而現實變得很骨感——
12強賽首戰,比澳大利亞多出數倍集訓時間的國足,竟然敢於選擇主動出擊,結果被“最弱袋鼠”半場給打趴下,留下0比3那血淋淋的比分。
第二場比賽,面對“亞洲一哥”日本,國足被摁在地上摩擦了大半場,最終輸了個0比1,卻稱“最後時刻的拼勁讓人看到希望”。
第三輪面對越南,武磊的絕殺讓人從地獄來到天堂,國足似乎又一次看到希望,但小組形勢卻與預期有些不符,因為被認為有機會全勝的日本,竟然也是1勝2負。
半年之前,甚至有球迷認為國足會和日本爭奪一個世界盃名額,現在看來,簡直荒謬至極。
也許,首回合對陣沙特的比賽是國足的分水嶺,李鐵直到半場0比2落後了才想起來用歸化,結果自然是無力迴天。
長期的封閉集訓和使用態度上的搖擺不定,讓那些被寄予厚望的歸化球員與球隊越來越遠,12強賽上半段的糟糕戰績,則使得全隊的心態都出現問題。
之後的比賽,便也成為從死緩到死刑的過程,李鐵下課改變不了什麼,李霄鵬帶隊1平3負,踢日本“少輸當贏”的態度令人絕望,輸越南更是“臉都不要了”。
如今再想象一下三年半前裏皮帶隊出征40強賽時的畫面,那是多麼的美好啊。
歸化政策逐步實施,國足日益變得強大,還有世界冠軍教頭助陣,時隔20年重返世界盃,看起來是可以實現的夢想。
但球迷們似乎忘了,中國足球從不缺本末倒置的操作,一以貫之的政策倒是極少出現,12強賽的全過程,便清晰呈現歸化戰略逐漸冷卻的軌跡。
一屆又一屆,換湯不換藥,才是最大的悲哀。
外籍球員歸化都歸化了,卻不去重用,那你當初歸化他幹嘛?
職業聯賽為國家隊讓路,球員都沒有高水平比賽可踢,像坐牢一樣備戰,怎麼去保證心理健康和狀態?
教練對形勢缺乏判斷,該放低姿態的時候打對攻,該硬氣的時候完全龜縮,你不出局誰出局?
20年過去了,國足的世預賽征程,真的就像一盤錄像帶的反覆回放,只不過四年前是“抱憾出局”,如今是“恥辱出局”。
四年之後,亞洲區將擁有8.5個名額,但現在國足已經跌到了亞洲第10,世界盃擴軍了也未必有用。
曾經排名世界166的北馬其頓擊敗了意大利,四年前比國足排名還低的加拿大沖進了世界盃,這些對比更是讓中國足球黯然失色。
萬丈高樓平地起,我們的足球,連根基都沒有,總是看着最終的目的,卻忘記最開始的路該怎麼走。
在後備力量有限的情況下,本屆12強賽很可能成為國足漫漫黑夜的開始,中國足球想要崛起,必須痛定思痛,從最基本的事情做起。
相比制度上不斷整出幺蛾子,不如去拯救一下我們的職業聯賽體系吧,相比於糾結怎麼找出11個“會踢球”的人,不如多鼓勵年輕人踏上留洋路吧。
日本和越南的正面例子就在眼前,但中國足球,真的願意放下身段去思考和學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