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點|警惕“超級傳播”,請勿苛責“超級傳播者”

據通化發佈,1月16日0時-10時,經主動篩查發現,核酸檢測49人為陽性,經臨牀專家組診斷為無症狀感染者,均為源升品質生活坊培訓活動引發疫情所產生的密切接觸者、次密切接觸者。至此,圍繞黑龍江省輸入無症狀感染者的超級傳播鏈條,已有3市81人感染。

令人憂心的“超級傳播”現象再次出現,大連官方此前也通報稱,當地疫情中也已出現“1傳33”的超級傳播現象。伴隨着“超級傳播”這個特定稱謂在公眾層面的反覆出現,人們對“超級傳播”的緊張情緒不可避免。在這個時候,有必要提醒和強調的是,強化社會層面的具體疫情防控措施是必須的,但在社會層面對“超級傳播”的無謂恐慌卻也大可不必,對“超級傳播者”,更不能過度苛責。

因為“超級傳播”的出現,“不扎堆不聚集”的提醒不再只是倡導,而可能需要對易造成扎堆聚集的場所、活動進行必要限制。此番吉林案例中培訓機構封閉空間內的聚集性傳播,以及此前已經被總結出的婚喪嫁娶場合的人羣聚集,教訓都需要不斷總結。

社會防疫,需要解決的是“超級傳播”問題,而不是帶來“超級傳播”的普通人。作為流行病學術語的“超級傳播”,只是對少部分達到“一傳十”烈度的疾病傳染個案的一種客觀陳述和特定稱謂,並不帶有絲毫褒貶情緒。據中國疾控中心副主任馮子健的解讀,新冠肺炎“特別容易形成超級傳播現象”,而感染者裏有相當高比例的人其實並不傳播,也不會造成二代病例,但有10%左右的感染者或病人,則可能傳播超過基本傳播數,即構成超級傳播現象。

經過一段時間的防疫實戰後,社會已經總結積累出一整套成熟的防控經驗,及時精準的醫學隔離措施,相關場所的徹底消殺,密切接觸者、次密切接觸者乃至一般接觸者的追蹤排查,都是阻斷病毒傳播路徑的有效手段。

然而弔詭的是,在社交平台的討論中,“超級傳播”現象以及不幸成為“超級傳播者”的一些特定病患,卻極有可能被聚焦甚至被妖魔化,比如對“超級傳播者”的另一個通俗稱呼,便是所謂“毒王”。只要擁有基本的理智和冷靜,就不難在專家説法和外界渲染中看到非常明顯的差異,“超級”只是對傳播程度的陳述,不是對個體傳播主動性的判定。“超級傳播”不是有意、刻意地人為傳播,只是不幸感染病毒且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正常工作、生活,客觀上導致了傳播的延續。

無過錯就不該擔責,只要病毒感染者、攜帶者不是在確診後依然不顧防疫紀律、肆意出行活動,擴大病毒的傳播,其前期無意中導致的“超級傳播”就不該被要求承擔責任,揹負不該有的道德壓力,或者被社交媒體肆意羞辱、指摘,他們的個人信息在經過脱敏處理之前也不該被示眾。

過去一段時間,對一些並未達到“超級傳播”程度的一般確診患者,因為其確診前個人行程軌跡的豐富或單一,不乏對其私生活指指點點的聲音。如果説“成年人的生活裏,沒有‘容易’二字”雖然雞湯,但還算是帶有“理解之同情”,那麼因為深夜涉足酒吧就揶揄其私生活,就顯得刻薄且不智。

就在近日,石家莊某26歲確診患者因在確診前連續六天都在下班後去輔導班兼職,而被某地方官方媒體賬號以“可恨”相稱,引來不少網友非議。類似的案例不停出現,也正説明依然有部分輿論對待疫情並未持有起碼的科學和理性。

判定“超級傳播”現象,有其客觀專業標準,在非專業領域,對超級傳播者都帶有某種下意識的恐懼,或者附加其他道德評價,從普通受眾甚至到一些地方防疫的決策層,都並非孤例。新冠疫情終將會過去,但在這場疫情中暴露的人性與疏漏,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卻可能會更深遠,如何儘可能地減少損耗、保持理性,是作為倖存者的每一個人、每一級社會治理,都終究必須直面的問題。

(摘自《南方都市報》)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25 字。

轉載請註明: 視點|警惕“超級傳播”,請勿苛責“超級傳播者”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