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讓殘疾人生活更便利,中國這樣推動無障礙改造

由 高會雲 發佈於 綜合

  8月25日,伍樹林(右)在湖南省長沙市桂花坪地鐵站通過綠色通道進站乘車。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

  新華社長沙8月29日電 61歲的長沙市民徐經卓34年前在一場意外中受傷,從此只能藉助輪椅生活。

  過去,徐經卓的生活有很多不便:廚房灶台太高,坐在輪椅上炒菜夠不着;缺少輔助工具,洗浴如廁很不方便;輪椅還常刮花家裏的牆壁……如今,得益於政府的家庭無障礙改造計劃,這些曾經困擾徐經卓的問題都一一解決了。

  灶台、洗臉枱低位改造;衞生間坐便器安裝扶手;升降式晾衣架……長沙市殘聯根據不同殘疾人的殘疾類別、生活習慣以及住房基礎條件進行改造評估,改造部分包括房屋出入口、卧室、廚房、衞生間等多個項目,從根本上改善殘疾人家庭配套設施及出行條件。

  如今,徐經卓不僅生活自理,還主動報名成為社區志願者。“現在很多公園、公共衞生間、地鐵這些公共場所都安裝了無障礙設施,我們獨自出行也很方便。”他説。

  當前,在全球總人口中,殘疾人佔比約15%。中國有8500萬殘疾人士,對於他們而言,想要正常生活和融入社會,一個無障礙的環境極為重要。

  近年來,中國政府不斷加強無障礙改造工作。近期發佈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光輝篇章》白皮書中介紹,截至去年,全國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中有81.05%的出入口、56.58%的服務櫃枱、38.66%的廁所進行了無障礙建設和改造。

  8月25日,劉毅在湖南省長沙市湘府文化公園無障礙停車位停車後坐上輪椅。無障礙停車位比一般停車位更寬,方便殘疾人上下輪椅。 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

  隨着無障礙環境建設工作的不斷深入,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工作也從簡單化、標準化改造轉而針對個體需求的個性化定製,以更好地滿足殘疾人差異化的需求。2016年至2020年,全國共有65萬貧困重度殘疾人家庭得到無障礙改造。

  36歲的龍姣是長沙市雨花區田心橋村村民,十幾年前,她因病下肢癱瘓。殘聯不僅對她家進行了無障礙改造,還幫她在家門口前坪鋪了一條約2米長的雙邊扶手無障礙按摩康復通道,這條具有按摩和康復功能的通道讓龍姣在家門口就能進行無障礙復健。

  “殘聯想得很周到。雖然我的病不能治癒,但鍛鍊有助於延緩我的殘疾進展。”她説。

  此外,中國還增強信息無障礙終端產品供給,推進無障礙產品和服務技術推廣應用,拓寬殘疾人蔘與信息社會的渠道。

  家住長沙市天心區的胡明輝和範川香夫婦因為視力障礙,與外界的交流多有不便,自從區殘聯給他們的電腦安裝上“讀屏軟件”後,在軟件的輔助下,夫妻倆通過操作鍵盤即可獲取各類互聯網信息服務。酷愛唱歌的範川香還會自己錄製歌曲分享到社交羣內。

  “讀屏軟件相當於視障者的‘眼睛’,在電腦上安裝讀屏軟件,屏幕上的文字信息就可以被朗讀出來。”胡明輝説,有了讀屏軟件,他們可以和健全人一樣上網交流聊天,也能通過聽取商品介紹實現足不出户網上購物,解決了生活中的很多不便。

  2010年至2020年,長沙市殘聯累計投入4300餘萬元,為7272户貧困殘疾人家庭進行無障礙改造,實現有需求的貧困重度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清零”;投入1560萬元,對78個社區進行無障礙改造。

  長沙還專門為殘疾人搭建開放式平台,提供創業就業、生活重建、康復訓練和孵化培訓等幫助。

  8月25日,伍樹林在湖南省長沙市桂花坪地鐵站外等候無障礙電梯進站。 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

  位於長沙市雨花區的“長沙市希望之家”成立以來,累計服務脊髓損傷者3萬餘人次,引進智能輔助器具、理療設備等為會員提供免費服務,舉辦各類活動500餘次,大大豐富了殘疾人朋友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各地無障礙景區的建設也在大力推進。在湖南省郴州市宜章縣的莽山五指峯景區,如今,行動不便的人羣可以坐着輪椅登上山頂,全程無障礙地領略沿途的美景。

  該景區總經理許衞軍介紹,為了滿足遊客特別是殘疾人、老年人的出遊需求,景區建設了坡度平緩的遊步道,並通過索道、無障礙電梯、提升機、爬樓機等設施,將不同海拔的遊步道連接起來,形成無障礙遊覽環線。“無障礙體系試營業以來,很多老年遊客和殘疾人遊客慕名而來。”

  從隨處可見的盲道、各類公共場所出入口的坡道,到無障礙電梯、衞生間,再到文體休閒場所專門的輪椅席位和電影院裏方便視力障礙者的聽影設施,無障礙設施體現出一個城市的“温度”。

  截至2019年,全國已建成各級殘疾人綜合服務設施2341個,康復設施1006個,託養服務設施887個;共有省級殘疾人專題廣播節目25個、電視手語欄目32個;設立盲文及盲文有聲讀物閲覽室1174個。(記者張玉潔、張格、薛宇舸、張丹、李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