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環球時報》旗下輿情調查中心與北京外國語大學澳大利亞研究中心舉行第二屆中澳關係問卷調查,併發布相關結果,澳大利亞兩大媒體集團均作相關報道。此前,澳大利亞兩大涉華民調研究機構:羅伊國際政策研究所及悉尼科技大學澳中關係研究院也相繼發佈了年度民調結果。綜合這三個民調,可以幫助我們一窺中澳兩國民眾的心態,尤其是在澳媒體“一邊倒”的報道及澳政府極力迎合國內民粹主義和保守主義的動作之下,澳民眾對中國和中澳關係的態度。
首先,有澳媒體將今年羅伊民調中澳民眾對華好感度與中方民調對澳好感度做簡單對比,得出“中國民眾對澳大利亞仍很熱絡”的結論,這是不對的。
羅伊民調具有全國代表性,澳中關係研究院民調的取樣方式類似於中方民調,但覆蓋了澳所有的州,而中方民調集中於十個“一線”或“新一線”城市,受訪者多數為中高收入和高學歷人羣。如果中方民調數據按全國人口學特徵進行加權,對澳好感度至少會有十個百分點的下降。
羅伊民調和澳中關係研究院民調的執行時間為3月中旬至4月中旬,正值中國商務部對原產於澳大利亞的進口相關葡萄酒徵收反傾銷税,中美在安克雷奇正面交鋒,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等,澳方涉華報道數量和負面性明顯上升。而中方民調的執行期為6月11日-15日,其間並無太多涉澳重大新聞。因此,在分析受訪者的態度時也應將時間因素考慮在內。
其次,澳大利亞媒體認為,澳對華貨物和服務出口主要針對收入水平較高羣體,該羣體“對澳大利亞熱愛依舊”。但近兩年的中方民調顯示,這一羣體中對澳大利亞的好感度也在持續下降。考慮到中方民調的樣本分佈,我們認為中國民眾對中澳關係的定性已經隨着兩國關係的持續走低發生了質的變化。
與之相比,澳方兩個民調均體現出民眾對中國和中澳關係的高度焦慮,不少數據已達歷史最高水平。例如,羅伊民調中澳民眾對華好感度自2019年出現顯著下降,與澳政府的宣傳和措施,以及澳媒涉華報道負面性顯著增強在時間線上完全吻合。
澳對中國以及中澳關係的焦慮也體現在媒體的偏向性報道和智庫的推波助瀾中。但當受訪者對澳媒涉華報道進行評價時,有61%認為是“公正、平衡的”。當我們將澳學術平台、媒體、小報、社交媒體中關於中國的公共討論進行比較,就會發現“信息繭房”已牢牢築起。“對話(The Conversation)”“珍珠與刺激” ( Pearls and Irritations )”這樣學者、外交人員聚集的公共政策學術平台上尚能看到對中澳關係的客觀分析、對澳方做法的反思,而澳兩大媒體集團則走上了同一條“批評中國”的道路,甚至將其作為一種“政治正確”。在這樣“一邊倒”的氛圍中,民眾認知與媒體報道呈現高度的一致性。
當被問及“若中美髮生軍事衝突應該怎麼辦”時,羅伊民調的受訪者中有57%認為應當“保持中立”。澳中關係研究院的民調也顯示,61%的受訪者認為“應繼續試着同中國保持緊密的關係”。在面對“澳是否可能同中美同時保持良好的關係”時,有72%的受訪者認為“可能”。這一點未來能否做到,取決於澳大利亞對局勢和戰略選擇的冷靜認知。堅稱“民眾意願仍然高漲”、寄希望於經濟交往與人文交流持續熱絡,既是鴕鳥心理,更是一廂情願。羅伊民調中有高達30%的受訪者認為“中國的文化和歷史對其整體觀點呈負面影響”。結合中方民調,經濟和人文交流在中澳關係中發揮的“壓艙石”作用能持續多久,令人擔憂。(作者是北京外國語大學澳大利亞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