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車講給科創板的3個新故事

文/股海笑笑生

9月25日,進軍汽車行業僅僅兩年多,而且市場上一輛車都沒見到蹤影的恆大汽車(HK:00708)欣然公告,決定申請科創板上市,擬募資總額將近400億。

恆大造車水平如何先放在一邊,假設最終成功募集400億,以恆大現在的財政狀況,已經可以稱得上功德圓滿。

吉利汽車講給科創板的3個新故事
而號稱新能源汽車第一股的比亞迪(SZ:002594),雖然過去十年中,賣車幾乎不賺錢,但整體估值卻已站上了3000億(截至10月12日收盤市值為3500億),股價一路走高,核心原因在於佈局的新能源三大賽道佔據當前A股最強風口:電池,光伏,電動車。

每條賽道的佈局,在投資者眼中都可以直接給出泡沫般的估值(詳見:《薛定諤的比亞迪》)。高估值就意味着未來低成本融資能力。不出意外的話,比亞迪新的融資計劃已經在路上。

不過,這些都還處在想象階段。汽車產業裏,論資本運作速度,恆大汽車和比亞迪都遠遠不是吉利汽車(HK:00175)的對手。

科創板敲鐘,吉利汽車已經搶到了先機:9月28日,科創板上市委發佈2020 年第 83 次審議會議結果公告,科創板上市委同意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發行上市(首發)。

根據招股説明書顯示,吉利汽車此次迴歸A股的初始發行股份數量不超過1,731,666,448股,佔發行後股份總數的比例不超過15.00%。

這意味着,一旦此次上市完成,吉利汽車此次募集資金超過兩百億,成為科創板整車企業上市第一股。

平心而論,中國整車廠A+H上市並不稀奇,比亞迪和長城汽車(SH:601633)都做到了。但吉利能夠第一個完成科創板上市,背後的信號令人玩味。

在我們看來,講故事的車企那麼多,吉利汽車第一個被科創板買賬,傳達出更重要的信號是:

對任何一家中國車企來説,站在今天這個時間點,會造車、會賣車只是一種初級能力圈,講好中國汽車故事,爭取更高層面的投資者和監管的認同,是更高維度的能力。

實際上,從吉利汽車迴歸科創板宣告成功這一事件向前推導,如果研究吉利轉型的草蛇灰線,我們至少可以發現吉利在三個方面發生了顯著變化:公關形象重塑,產品線激進和全球化臉譜顯現。

重塑公關形象,洗掉鄉鎮企業烙印

打開吉利汽車今天的招股説明書,看着字裏行間吉利對汽車行業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科技新鋭範,我們已經很難想象,吉利是當年那個説出“汽車就是四個輪子加幾個沙發”的鄉鎮企業。

吉利汽車講給科創板的3個新故事
站在2020年,想要打動有長遠視角的汽車投資者,當代車企需要早早認清一個現實:儘管全球汽車產業經歷了自金融危機以來長達十年的繁榮與擴張,但投資者越來越意識到,車企現在的充沛現金流其實是不可持續的。

由於全球汽車市場都在經歷從汽油車向電動車轉型的過程,現在這些車企越來越多的賺到的資本不能夠回到投資者手中,而需要投入到新產品線研發上。

對於現在這些盈利頗豐的車企來説,如果不參與這樣的轉型,資本市場給出的定位就會一直是一個強週期消費品。

也因此,儘管盈利頗豐,但像上汽(SH:600104)這樣依靠傳統汽車產品線吃老本的公司,市值僅為2300億,市盈率更是長期停在10PE左右;

而像蔚來(NYSE:NIO)這樣的過去不盈利,未來短期也很可能看不到盈利的新能源車新勢力,反而估值都直衝雲霄——讓人吃驚的是,以當前市值來看,蔚來與上汽估值已經越發接近。

吉利汽車講給科創板的3個新故事
對於吉利汽車來説也不例外。

從董事長宣稱汽車車就是沙發加輪子,到現在吉利整個公關形象100%模仿特斯拉:超級工廠、第一性原理、從零到一,產業生態,人才森林等高頻詞彙層出不窮。

在吉利的招股説明書中,新能源產業高頻詞彙的出現是一個良好信號——事實上,不管吉利相不相信他自己説的這些東西,高頻詞彙的出現本身就證明了吉利在公關形象上的徹底轉型。

對吉利來説,新興產業的高頻詞彙狂轟亂炸,打造一個全力以赴轉型新能源的形象,在公關層面上已經合格。一旦一家公司成為輿論所向,大勢所趨,實質電車賣的如何並不重要,最終能夠迴歸科創板這樣的技術含量頗高的資本市場才是正經。

講真,吉利在打造精準公關形象這一步走得還是非常上道的。

產品線激進佈局,大張旗鼓立flag

除了公關形象轉型之外,中國投資者關注的是未來的產業佈局,而非現在的盈利能力。那麼對吉利來説,投其所好也就在所難免——產品線的研發和專利技術的積累才是故事的核心。

作為樣板,特斯拉身上疊加了諸多技術,每一項技術都讓投資者為之神迷:特斯拉汽車本身,最新的4680電池,AutoPilot自動導航,超級充電樁,太陽能瓦片,整車生化防禦模式,超級工廠……每一項都讓人不得不聯想起科幻片中的機器人世界未來景象。

吉利汽車講給科創板的3個新故事
吉利同樣敢於大張旗鼓的立flag,想象力不弱於特斯拉。

僅僅列出正在推動的項目,就已經讓人眼花繚亂——在共享出行、自動駕駛、飛行汽車、低軌衞星等未來領域,吉利持續不斷地為自己“貼標籤”。

吉利目前佈局的產品線,包括:曹操專車及耀出行、太力飛行汽車、億咖通科技、時空道宇、碳循環等智慧立體出行業務單元;此外在共享出行、飛行汽車、車聯網/車載芯片/操作系統、衞星通訊、鋰電池梯次利用、充換電基礎設施、碳循環制甲醇等創新商業模式及前沿技術領域也在積極播種。

與之對應的是,截至9月1日,全球範圍內歸屬於吉利的專利總量在22,417件以上,其中已授權專利共計 9,332 件(詳見:《每日商業競爭情報(9月3日)》)。

特別指出一點,今年3月初,吉利衞星項目在台州開工,計劃在今年內首發雙顆低軌衞星,展開全球首個低軌導航增強衞星系統的商用驗證,為實現無人駕駛做好最後的準備。

這一切都意味着,吉利將向未來出行科技集團轉型。

全球化資產配置,對標國際巨頭

隨着中國汽車市場日趨飽和,吉利在當時沃爾沃併購的佈局愈發顯示了掌門人的高瞻遠矚:

憑藉併購沃爾沃,吉利在國際資本運作和協同方面愈發輕車熟路。買下沃爾沃之後,相對吉利,沃爾沃一直保持了獨立運營的狀態,甚至還與吉利共同開發了全球化高端車型領克等。

另一方面,與其他長期集中下注中國市場的車企對比起來,吉利全球市場佈局產生的東方不亮西方亮的特性,也讓吉利的行動方案顯得沒有那麼侷促。

吉利汽車講給科創板的3個新故事
憑藉收購沃爾沃建立的全球化營銷網絡,和四處收購時資本市場的高度助力,吉利的資本市場對標也就變成了印度塔塔和德國大眾這樣的可以不斷化解單一市場風險的全球化巨頭。

將地緣風險全球分散之後,作為中國第一家全球化的汽車公司,吉利汽車未來也會逐漸享受全球化帶來的估值溢價。

有了這些佈局,再加上製造和研發以及渠道共享的優勢,吉利作為中國本土民企成功成為跨國汽車公司的時機已經接近成熟。

故而,這樣一家有着中國故事、全球視野的新能源屬性公司迴歸科創板,從二級市場情緒偏好角度審讀,簡直“眾望所歸,民心所向”。

故事雖好,但不要貪杯

與特斯拉一樣,吉利眼花繚亂且令人神往的故事,同樣讓投資者和監管看的心曠神怡。不過,值得投資者注意的是,吉利在新產品線佈局層面,並不是無往不勝。

就在過去兩年中,佈局新能源車產品線的時候,吉利就遇到了不小的障礙:

2018年,吉利表示,“吉利正加大對新能源汽車的研發投入,到2020年,90%以上的吉利汽車都是新能源汽車。”

2019年,吉利累計銷量1,361,560輛,完成了年度銷量目標,其中新能源車2019年全年銷量113,067輛,同比增長66.5%。這個銷量只佔總銷量的8.3%。

即使到現在,吉利電動車營收佔比依舊有限,扣除補貼前利潤幾乎可以無視。至於到今年年底,它能不能完成新能源汽車90%佔比,請投資者可自行判斷。

究其原因,為了節約打造新款車型成本,吉利向電動車的初始轉型,是建立在傳統款汽油車帝豪的改款基礎之上。

吉利汽車講給科創板的3個新故事
選擇汽油車型改款,固然節約了成本,但在電動車的續航里程這樣的核心性能標誌上就露出了馬腳。

帝豪EV工信部續航里程300km,但夏天開空調能跑200km,冬天開空調只能跑150km左右。續航不達標,與同款式的汽油車對比之下,價格更高,續航更差,這也使得改款之後的電動車性價比與同價位汽油車相差巨大。

因此,性價比一般的吉利新能源車,只能依靠更高的補貼來吸引消費者,而一旦補貼退坡,吉利新能源車銷量就開始遭遇挑戰,而更低銷量又進一步拉低盈利能力,隨之帶來性價比進一步下降。

這樣的惡性循環之下,吉利新能源的未來前景還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平心而論,賽道和佈局儘管重要,但是如果不能把良好的佈局轉換為可行的商業模式,投資者對好賽道和佈局給出的高估值會迅速垮塌(至於估值則是另外的故事,我們會在未來的報告裏論述)。

坦白説,在中國汽車產業當前這個行情下,對一家汽車公司來講,從造車和賣車業務中賺200億的難度,顯然遠遠高於講好中國創新故事、進而從資本市場融到200億的難度。相信吉利心中對這一點也非常清楚。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錦緞】(ID:jinduan006)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529 字。

轉載請註明: 吉利汽車講給科創板的3個新故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