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的爸爸叫什麼?爸爸的爸爸叫爺爺;爸爸的媽媽叫什麼?爸爸的媽媽叫奶奶... ...
媽媽的爸爸叫什麼?媽媽的爸爸叫外公;媽媽的媽媽叫什麼?媽媽的媽媽叫外婆... ...”
相信很多人都有聽過這首《家庭禮貌稱呼歌》(也有叫《家族歌》或者《輩分歌》),這是一首介紹家庭稱謂的兒童歌曲,歌詞通俗易懂,教會寶寶怎麼樣禮貌的稱呼周圍的親友。
現在的80、90後父母,很多都是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孩子也就沒有機會叫出伯伯、叔叔、姑姑、舅舅、阿姨等稱謂了。而且,因為很多寶媽是獨生女,所以就連外公、外婆這兩個稱謂,也被爺爺、奶奶代替了。別看只是一個稱謂,卻引發了軒然大波。
前幾天,看到一位“外婆”發帖説:如果條件允許,我們真的不想帶外孫。從寶寶8個月帶到現在3歲半,上幼兒園了,還惹的親家母很不高興。
文中的小夫妻倆是雙職工,孩子出生的時候,趕上爺爺生病,於是月子全程都是外婆照顧的。出了月子,外婆出錢給請了保姆,寶媽產假結束就繼續上班了,孩子一直是保姆帶。
到了孩子8個月的時候,保姆辭職了,而孩子奶奶正照顧着生病的爺爺,自顧不暇。所以,孩子就被送到了外婆家,一直由外婆照顧。
孩子1歲多的時候,爺爺去世了。但孩子也一直是外婆在帶,週末或節假日會送回去給小夫妻倆自己帶。
在帶孩子的過程中,自己一直自稱“外婆”,但孩子剛開始學説話,不會叫“外婆”,只會叫“奶奶”。怕親家母有想法,所以也多次要求孩子糾正,但每次一説,孩子就哭。
現在孩子大了,能聽懂話了,可能是已經叫習慣了,所以一直不願意改口,而且自創的在“兩個奶奶”的稱呼前面加上了住址(住在A地的叫“A奶奶”,住在B地的叫“B奶奶”),以示區分。為此,親家母(孩子的“正牌奶奶”)很不高興。
這位“外婆”的發帖向我們傳遞了幾個重要信息點:
1,孩子是外婆帶大的(從8個月到3歲半),奶奶因為各種原因(前期是爺爺生病,脱不開身,後期原因沒交代),基本上沒帶過孩子。
2,外婆並沒有要求孩子稱呼自己為奶奶(文中女方還有一個哥哥,這位外婆有“親孫子”),而是一直自稱外婆,並多次要求孩子改正。
3,孩子的“正牌奶奶”覺得孩子外婆是自恃“帶娃有功”,所以要在稱呼上“做文章”,是在“欺負”自己,非常不滿。
另外,文中還輕描淡寫的提了一句,小夫妻倆對孩子稱呼“外婆”為“奶奶”,是默許的,甚至這件事很可能就是小夫妻倆背後“搗的鬼”。
帖子下面的評論分成了兩派,一派認為:只是一個稱呼而已,孩子喜歡叫什麼就叫什麼,無所謂。另一派認為:傳統習俗不能隨意更改,“強扭的瓜不甜”,而且,非要把外婆叫奶奶,是對“正牌奶奶”的侮辱。
我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在親戚之間,有一整套尊 老愛幼、重視輩份的稱呼。人們口中常説的親戚,何為親戚?親戚一般都是隻與自己家庭有婚姻關係的親屬。在古代,親戚也指“內親外戚”。“內親”一般都是指家族裏與自己同姓的父系親屬,也就是父親這邊的親戚;而母親作為其他家族嫁過來的人,所以母系的親屬都屬於“外戚”。
從封建社會開始,我國一直是以父親親屬為實際繼承的宗親制度,所以,在大家的感性認知上,父系親屬更親近一些。比較直白一點的説法,就是爺爺奶奶是“親人”,是“自家人”,而外公外婆是“親戚”,是“外人”。所以,稱謂上就明確的分出了親疏遠近。
當然,這些習俗、認知,都是建立在宗法社會的基礎上的。用現代的科學觀念來看,不管是爺爺奶奶還是外公外婆,都和(外)孫子(女)擁有同樣多的血緣關係,是“一樣親”的。
所以,現在就有一些外公外婆不樂意這個“外”字了。明明是“親”人,為什麼要把成為“外”人呢?加上現在很多寶媽都是“獨生女”,所以,就強烈要求把這個“外”省略掉,孩子直接稱呼外公外婆為爺爺奶奶,而外公外婆也直呼孩子為孫子(女)。
其實,這種情況,在其他國家很常見,比如英語中祖父(爺爺)和外祖父(外公)都是grandpa,而祖母(奶奶)或者外祖母(外婆)統稱grandma。
但是,這種“內外無差別”的稱呼,卻惹得很多“正牌”爺爺奶奶不高興了。他們總有自己的孫子(女)被人“搶”去了的感覺。特別是在養孩子、帶孩子這件事上“出力(錢)少”的爺爺奶奶,就會覺得對方是在“恃功而驕”,故意給自己難堪,從而引發矛盾衝突。
當然,也並不是每一個稱呼“外公外婆”為“爺爺奶奶”的家庭,都會有糾葛衝突。在那位“外婆”的帖子下面,有四川的朋友(沒説具體是四川哪裏)説在他們那裏,習俗就是稱呼雙方的老人都是爺爺奶奶(實際稱呼用的是方言,但雙方的稱呼是一樣的)。
其實,我(包括我們表兄弟姐妹十幾個)也一直稱呼我(們)的外公外婆為爺爺奶奶,而且,這事完全和大人無關,就是小孩子不知道這中間還有“區別”,小的跟着大的叫,大人覺得沒有非要糾正的必要。一個兩個這麼叫了,後面更小的也就乾脆一樣了。
對於稱呼外公外婆為爺爺奶奶這件事,你是怎麼看呢?歡迎留言分享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