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對話而非對抗,謀求和平與發展 | 新京報社論

堅持對話而非對抗,謀求和平與發展 | 新京報社論

▲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於3月7日舉行記者會,邀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就“中國外交政策和對外關係”相關問題答記者問。圖/新華社


據新華社消息,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於3月7日舉行記者會,邀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就“中國外交政策和對外關係”相關問題答記者問。


針對當前複雜的國際形勢,王毅表示,“對世界來説,今年又是一個充滿挑戰的年頭。新冠疫情仍未徹底戰勝,烏克蘭危機又接踵而來,本來就充滿不確定性的國際形勢變得更加複雜動盪。在這樣一個重要時刻,各國需要的是團結而非分裂,是對話而非對抗。作為負責任大國,中國將繼續高舉多邊主義旗幟,同所有愛好和平、謀求發展的國家一道,加強團結合作,攜手應對挑戰,持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努力為世界開闢光明和美好的未來。”


“各國需要的是團結而非分裂,是對話而非對抗”,這樣的共識在當下依然彌足珍貴。當前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未來的世界會變得更好,還是更加動盪不安?這是世界各國需要共同面對和回答的問題。


面對新變局,中國發出了和平、團結、開放、合作的中國聲音、中國方案。而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國家,維護和推動世界和平發展的局面,既是中國的責任與使命,也是中國的根本國家利益所在。


世界處於加速發展之中,技術創新、產業迭代、社會變遷、思潮湧動、自然環境變化等因素,打破和衝擊了世界現有格局和秩序。在分歧日顯的世界裏,努力創造和平局面的行為愈顯珍貴。與此同時,中國人對和平的珍視是根植於血液的,沒有和平,國家的安定、人民的幸福,都無從談起。也因此,中國人一直以來就明白:和平的獲得和維持需要交流互動,只有共贏、多贏,才能讓和平更加持久。


全球化潮流湧動,已經形成了越來越綿密的交往網絡,但遺憾的是,世界的安全結構並沒有與之相應地“成長”與完善。因此,只有秉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通過對話與談判解決分歧,才能構建和夯實與全球化相適應的全球安全結構。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沒有哪個國家可以孤獨自守,自成一體。二戰後建立的以聯合國為核心、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是主權國家“團結”的基礎。因此,只有堅定地捍衞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各國才能共同發展。


尤需注意的是,面對全球性的挑戰,各國更要以開放的心態去面對,而不是搞保護主義、孤立主義。開放的價值和意義不僅在於各方攜手合作,更重要的是一種相互啓發和借鑑。要知道,任何文明的發展和演變都是在開放條件下進行的――面對挑戰、迎接挑戰,進而化危為機,而在封閉環境下的文明與社會則容易陷入僵化、保守和萎縮。


當下世界面臨的是系統性的挑戰,比如氣候變化、能源危機、新冠疫情等,沒有一個問題可以限定在一兩個國家之內,只能通力合作共同面對系統性的危機和挑戰。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動力在於合作,而縱觀人類社會的演變,那些能夠進行合作的人羣最終也會成為贏家。


當然,這需要各國建立起可以促進合作的制度,搭建起可以促進合作的平台。中國提出的一系列合作與發展的倡議,不僅將中國與世界緊緊地聯繫在一起,而且推動了合作伙伴的發展。“一帶一路”倡議、“全球發展倡議”等理念以及亞投行、金磚國家銀行等合作平台,都極大地提升了中國在全球合作網絡的地位和影響力。


也因此,面對不安定的世界,唯有堅持和平、團結、開放、合作的理念,通過持續不斷的對話、協商與妥協,才能共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此去看,處於同一“命運之船”的人類,有必要堅守那條共識――各國需要的是團結而非分裂,是對話而非對抗。


編輯 | 馬小龍

校對 | 張彥君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47 字。

轉載請註明: 堅持對話而非對抗,謀求和平與發展 | 新京報社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