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客島按】
近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發表最新對華政策演講。演講中,布林肯稱,中國對國際秩序構成“最嚴峻長期挑戰”,並強調美國決心避免與中國發生“新冷戰”。
如何看待布林肯這次演講?我們與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原院長賈慶國、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刁大明、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蘇曉暉等多位專家進行了探討。
(圖源:網絡)
1、俠客島:布林肯在演講中將中國定位為“有重塑國際秩序意圖且有經濟、外交、軍事、技術力量付諸實踐的國家”,並表示美國將會投資自己、團結盟友、與中國競爭。怎麼看這一最新表態背後的戰略意圖?
刁大明:布林肯有關“定位”的説法,延續自2021年3月拜登政府發佈的《過渡時期國家安全戰略指南》。美方認為,相較於俄烏衝突,中國是更重要的戰略方向,需重申戰略主次順序。美國對華政策是在“競爭、合作、對抗”三分法上做文章,“投資、結盟、競爭”則對三分法裏的“競爭”做了拓展。美方所謂的“競爭”,不是在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基礎上的良性競爭,説白了是“只許美國贏”的惡意比拼。
賈慶國:中國並不挑戰現存的國際秩序,但確實希望國際秩序變得更好,也有了更多能力推動實現這一願景。美國誇大了中國“改變國際秩序”的意圖和實力。事實上,美國最應該重視和“投資”的,是怎麼解決其本國存在的問題,如毒品氾濫、種族關係緊張、槍支暴力頻發等。
所謂“結盟”,是美國一貫做法。二戰結束後,美國要通過維護國際秩序來維護自身利益。但維護國際秩序成本高昂,美國就用結盟等方式,讓別國與美國分攤成本。這次美國強調“結盟”,目的是減少與中國競爭的成本,增加勝算概率。美國強調對華關係在於“競爭”,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國國內政治和兩國的負面互動決定的。
蘇曉暉:應該説,美國最新對華政策表述是一種戰術調整,而非戰略調整。中國依然被美方視為首要威脅。本次演講透露一種更陰險的設計,即稱中國“對國際秩序產生影響”,潛台詞就是,把中國和西方世界乃至國際社會對立起來。“投資、結盟、競爭”是對三分法的調整,表面看“攻擊性”不強,但挑釁仍在。尤其是美國近期在亞太地區的一系列“戰略攻勢”沒達到預期目標,調整戰術是為更好實施美國對華戰略。
2、俠客島:布林肯演講中強調不尋求衝突或“新冷戰”,同時卻又認定中國對國際秩序構成“最嚴峻長期挑戰”,並對中國部分政策主張進行了惡毒攻擊。這種“矛盾性”的誘因何在?
賈慶國:前面説到,中國不挑戰現行的國際秩序,只謀求改良和完善秩序。很長時間以來,美國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別國,干涉別國內政,動不動在國際組織上搞“退羣”或威脅,不斷另起爐灶搞排他性小圈子、“俱樂部”,這才是真正對國際秩序構成嚴重挑戰。在這些事實的基礎上,美國指責中國“破壞現有國際秩序”,簡直太諷刺了。
刁大明:美方這些説法都是在試圖塑造一種氛圍,即美國站在國際秩序道德制高點,號稱美國不尋求“新冷戰”,但同時把中國描述為“肇事者”,把自己扮作“受害者”,來達到進一步圍堵中國的目的。美方既想通過拉攏盟友追求霸權私利,又不想承擔提供國際公共產品的道義責任,反映出美國目前國力有限和執意維持霸權之間的矛盾。相較於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的演講,布林肯本次演講的欺騙性、表演性更強。
蘇曉暉:通過這次演講,美國政策的虛偽性一覽無餘。之前美方提“四不一無意”,現在卻不斷偷換概念。所謂中國對國際秩序構成挑戰、美國要改變中國戰略環境等説法,無非是讓美國可以繼續“模糊”——既不推翻先前表態,又保留對華打壓空間。
2021年10月26日,布林肯發聲明稱“支持台灣參與聯合國系統”。圖源:美國國務院網站
3、俠客島:在台海問題上,本次演講強調美“對台政策不變”,但美方明裏暗裏虛化、掏空一中原則,包括拜登亞洲之行中的所謂“口誤”。如何看待本屆美國政府在台海問題上的這些“戰略模糊”?
刁大明:“戰略模糊”本意是在保持一定威懾情況下,對某些議題留有戰略區間,不因極端立場而使某些議題出現不可控的衝突。就台海問題而言,越來越多美國政客作出了負面表態,戰略日趨清晰,我們不應再把“戰略模糊”作為判斷美方對台立場的出發點。
蘇曉暉:無論是拜登“口誤”“失言”,還是美國務院網站修改美台關係事實清單,美方想要的效果已實現,此時假模假式澄清美對台政策不變,並不費太多力氣。眼下,美方認為還不到搞“戰略清晰”之時,所以要在穩住中方、避免失控的前提下,把“台灣牌”打到極致。但我們要看清,一中原則是中美建交基礎,現在美方推翻共識、掏空一中原則,是非常危險的。
美國今年在台海等問題上動作不斷,似乎認為中國有重大政治議程,會為了維護穩定環境“忍讓”甚至“嚥下苦果”。中國將以實際行動向美方説明,在任何時候,任何人若觸及中國核心利益,中國都會堅決捍衞。中國堅持做好自己的事,外界的打壓圍堵也會不攻自破。
4、俠客島:布林肯提到,美國對內要加大對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技術領域的投資,把供應鏈留在本國;對外提出“印太經濟框架”,旨在經濟領域強化“對華包圍圈”。美國的這些策略用意是什麼?
“印太經濟框架”啓動儀式現場(圖源:日媒)
賈慶國:“把供應鏈留在美國”,只是説説而已,很難做到,美國企業不會答應,其他國家也會反對。而且,這樣做給美國經濟帶來的傷害遠大於好處,既會削弱美國在對外貿易中的比較優勢,也損害美國和其他國家的關係。美國這麼説的真實意圖,其實是“把供應鏈放在中國之外”。
至於“印太經濟框架”,似乎是一個能改變地區經濟格局的大動作,但實際意義沒那麼大。拜登政府的本意是重返“跨太平洋夥伴經濟關係協定”(TPP)的後續版——“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但他在國內得不到足夠支持,只能搞這樣一個沒有多少約束力的框架。雖有一些國家表態願意加入“印太經濟框架”,但這些國家是否真的認為可從中獲益?還是對美國做做姿態而已?反正沒什麼代價。
刁大明:加強技術領域投資,説明美國已充分認識到高科技領域是中美未來競爭的關鍵。“印太經濟框架”雖有意孤立中國,但本身問題重重,很難落定。中國繼續按自己的議程,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做細做深做實,就能擊破美國“外部歸因”的套路。
蘇曉暉:“印太經濟框架”追求在產業鏈及高科技領域對華搞排他性設計,定規矩、築高牆,下一階段可能進一步推進,讓框架內國家無法參與涉及中國企業和技術的項目工程,對此我們必須警惕。
來源:@俠客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