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兩會熱評”系列⑪丨開發未成年人專用手機治網癮?“堵”前不如先“疏”

由 夏侯依絲 發佈於 綜合

短期內讓孩子們摒棄原本熟悉的互聯網和手機,無疑是一大考驗。即便它是一道“營養餐”,端上桌後會否遭遇類似“哄小孩吃飯”的境況?

一直以來,如何規範未成年人手機上網的話題都很熱門。今年兩會,有代表建議,為了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手機,防止網絡上的不健康內容對未成年人造成不良影響,建議國家扶持開發未成年人專用手機、網絡,以控制未成年人每天使用手機的連續時長與累計時長;而未成年人專用網絡、軟件等,則可以過濾掉不健康信息。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為了青少年健康成長,社會各方圍繞未成年人手機上網問題,不斷尋求解決方案,進行社會共治。如何管控好未成年人手機上網,減少網癮帶給青少年的負面影響,事關教育事業和國家未來,茲事體大,任何建議方案都在可探討之列。

應該説,建議的出發點是好的,究其藴含的治理邏輯能否取得預期之效,則需要進一步評估論證。

人們大體明白“堵不如疏”的道理,但是能存乎於心,未必能運用之妙。比如,在對待未成年人遊戲成癮上,個別家庭因強行沒收孩子手機而引發悲劇已然説明問題。而開發未成年人專用上網手機和網絡,短期內或難以實現,讓他們摒棄原本熟悉的互聯網和手機,無疑是一大考驗。即便它是一道“營養餐”,端上桌後會否遭遇類似“哄小孩吃飯”境況?好比家長做好了營養餐,對孩子講“這個營養,你要多吃一點哦。”但任憑大人苦口婆心,孩子未必會張口就食。

家長和社會的普遍擔憂,源自於孩子們沉迷手機尤其是手機遊戲,會影響其身心健康和學習成績。但手機和網絡的“原罪”,又是一個偽命題。

早年,電視也曾被某些人視為“罪魁禍首”,認為看電視會影響孩子的學業和健康。近年,日益普及的智能手機又讓學校和家長如臨大敵,擔心孩子染上網癮、遊戲癮,影響其健康成長。

但就此歸因電視、手機,則會有失客觀。據《2019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未成年網民上網經常從事的各類活動中,排在前三位的是網上學習(89.6%)、聽音樂(65.9%)、玩遊戲(61.0%)。這表明,從總體上看,未成年人上網,“學習”仍是第一位的——手機和網絡首先是學習工具。社會和家長不應擔憂手機上網本身,而是上網後幹什麼。即使是遊戲,也非洪水猛獸,適度遊戲可以益智、減壓,過度沉迷才是真問題。度的把控,才是問題癥結和監管重點。未成年人手機上網本質上是管理問題,涉及社會、學校、家庭多層面的配合監管。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和管理,發展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考慮到網絡尤其是網遊對未成年人吸引力巨大,為了保護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需要最大程度地控制、降低、減少遊戲對未成年人的負面影響。前述代表建議的“控制未成年人每天使用手機的連續時長與累計時長”,具體做法上,可以從產品端調整控制未成年人遊戲的時長,加強未成年人遊戲產品市場準入監管,包括對未成年人遊戲產品進行分級管理等,以此保障上網內容(包括遊戲)綠色健康,使用時長合理可控,從根源上強化“反沉迷”監管。這一鏈條上,企業、家庭、學校等應各盡教育、監督之責。

紅星新聞評論員 文陽

編輯 趙瑜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