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燃機會否被淘汰?20家機構建“中國發動機碳中和創新聯盟”聯手應對

內燃機會否被淘汰?20家機構建“中國發動機碳中和創新聯盟”聯手應對

在“碳達峯,碳中和”目標的倒逼下,新舊能源交替正加速進行。曾經引發工業革命、身兼動力來源與排放大户的內燃機,會就此退出歷史舞台麼?

2021年4月22日,第二屆世界內燃機大會在山東濟南召開。全球多位內燃機產業鏈的權威人士達成共識:傳統內燃機正向綠色化、高效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目前還沒有一種方案能夠替代,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內燃機仍是市場的主流。

當日,為更好地履行發動機動力技術發展使命,中國內燃機學會聯合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中國船級社、濰柴集團、中國船舶集團第711研究所等20家發動機產業鏈核心單位,共同發起成立了“中國發動機碳中和創新聯盟”,旨在通過聯盟的方式,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有序推動發動機行業碳中和技術開發及示範工程的組織、標準與規範的制定、共性和關鍵技術研究。

內燃機仍是主流

“如果簡單説內燃機這個行業是夕陽產業,我不贊同。應該説,在碳減排以及零碳排放的道路上不創新者,才是夕陽產業。”對於內燃機會否被淘汰、成為夕陽產業,中國內燃機學會黨委書記兼副理事長、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所長董建福如是説。

中國是全球第一造船大國,而船用柴油機由於具有較好的經濟性、操作簡單以及遠航所需的持續功率輸出等原因,在船用動力中佔據主要地位。目前,中國約95%以上的船用動力是柴油機。董建福認為,“船用機需要較大的功率輸出,特別是遠洋船舶,這是目前甚至未來十年,其他動力很難取代的。”

當下,中國已提出2030年實現“碳達峯”、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願景目標,這給內燃機全產業鏈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而相比於船舶動力,內燃機在路面運輸的壓力更加嚴峻。

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碳排放主要集中在電力和工業,二者分別佔44.64%和38.92%,第三是地面運輸,佔8.67%。這意味着,中國能否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的目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三大領域。

中國內燃機學會理事長金東寒表示,內燃機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仍將作為陸上交通、船舶運輸和工程機械的主流動力,是目前和今後實現節能減排最具潛力的產品。當前,產業逐步呈現出向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轉變的趨勢,內燃機行業理應在實現“碳達峯”和“碳中和”的發展進程中,肩負起降碳減排重任。

有關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公路貨運共完成了全社會76.9%的貨運,中國高速發展20年,很大程度主要是靠公路運輸的增長實現的。去年中國重卡的銷量是160萬輛,裝配內燃機的卡車,在運輸業還是絕對的主流。

據國家統計局內燃機工業575家獨立核算的規模以上企業的彙總數據,2020年,中國內燃機行業主營業務收入4344.52億元,同比增長13.81%,利潤總額393.86億元,同比增長7.15%,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總額實現了連續8個月、6個月的正增長。

未來,對內燃機來説,提高熱效率是降碳減排的主要路徑之一。2020年9月16日,濰柴動力發佈全球首款突破50%熱效率的商業化柴油機,在提高效率、降低排放上實現了突破。這解決了內燃機發展進程上的兩大痛點——經濟性和排放,顯著降低柴油機油耗和排放。

“國際上也一直很重視內燃機提效減排。美國從2011年開始,先後啓動了兩輪超級卡車計劃,目標就是要將卡車的能效提升50%。”天津大學講席教授、中國內燃機學會常務理事堯命發介紹。不過,堯命發認為,內燃機有效熱效率提升存在極大難度。這也是目前研究的重點。

聯合發展

以“碳達峯、碳中和”為目標的低碳綠色發展,將給內燃機產業帶來深刻的變革,也為中國內燃機界鳴響了進軍的號角。

4月22日,為更好地履行發動機動力技術發展使命,為實現中國“兩碳戰略”目標貢獻力量,中國內燃機學會聯合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中國船級社、濰柴集團、中國船舶集團第711研究所等20家發動機產業鏈核心單位,共同發起成立了“中國發動機碳中和創新聯盟”,旨在通過聯盟的方式,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有序推動發動機行業碳中和技術開發及示範工程的組織、標準與規範的制定、共性和關鍵技術研究。

“創新聯盟將共同研究探討減碳控碳技術路線,系統梳理關鍵技術難題,組織上中下游優勢力量,實現自主創新技術突破,創建綠色動力規範標準,促進構建產業發展體系,共同創造我國綠色動力產業鏈。”中國內燃機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李樹生説。

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在第二屆世界內燃機大會上指出,在動力系統電動化、工業生產智能化、經濟發展低碳化的大趨勢下,傳統內燃機產業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也藴藏着轉型發展的機遇。

萬鋼認為,在動力系統電動化浪潮來臨之際,傳統內燃機產業不可避免的受到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的衝擊,行業要積極推動內燃機與電驅動技術的融合發展,加大與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嵌和力度,針對新的混合動力驅動系統需求,融合智能化的技術,推動內燃機的產業轉型升級。

天津大學講席教授、中國內燃機學會常務理事堯命發認為,傳統的石化能源,有降碳的空間,比如氫燃料,低碳燃料像天然氣,也是降碳的途徑。未來更長遠的是,內燃機要燃燒可再生燃料——包括甲醇、氨,可再生燃料、氫、電都是未來實現“碳中和”的重要途徑。“未來,內燃機在整個能源供應體系裏面,大有可為。” 

經濟觀察網 記者 種昂 

編輯/樊宏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48 字。

轉載請註明: 內燃機會否被淘汰?20家機構建“中國發動機碳中和創新聯盟”聯手應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