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半月談》記者在採訪時發現,部分羣眾在談及村裏的公共事務時,常對村幹部抱着不信任態度,不管什麼事,都認為存在“私底下操作”或“多少有貓膩”。對此,許多基層幹部感覺冤枉,自己清清白白,怎麼就成了被懷疑對象?羣眾抱怨,幹部委屈,一些地方存在的認知落差、信任裂痕應當引起重視,需要有效彌合、認真修補。
倘若確有違法亂紀,自當嚴懲不貸。但如果基層幹部本着好心、按照規範開展工作,卻沒有收穫理解與支持,很大程度上,就要從工作方式方法上找原因。一些基層幹部在開展工作前沒有充分摸清情況,對羣眾的訴求瞭解不夠,對羣眾的呼聲關心不夠,容易引起誤解誤會;還有一些基層幹部面對日常工作中的新問題,仍沿用老方法,處理問題簡單、粗暴,尤其是在一些專業問題上,能力素養跟不上,羣眾自然不信服。
彌合信任裂痕、做好羣眾工作,還是要儘可能多地走近羣眾、融入羣眾、與羣眾打成一片。人都是講感情的,羣眾在幹部心裏分量有多重,幹部在羣眾心裏的分量就有多重。基層幹部將心比心,俯下身子,善於從羣眾呼聲中獲取信息、找準用力方向,真正站在羣眾的角度想問題辦事情,才能找到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案。即便解決方案無法讓每個人百分百滿意,也能獲得絕大多數羣眾的理解和支持。同時,也需要提升各項工作的公開度、透明度,創造條件讓羣眾參與到公共事務中來。很多時候,誤解和不信任是因為信息不對稱。大小事曬到陽光下、一碗水端平,小微權力有了約束,羣眾有參與感、有監督權,流言、猜忌就會無影無蹤。
當然,也有一些基層幹部反映,不是不願意下去,而是沒時間、沒精力下去。要看到,一些困擾基層幹部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長期存在,文山會海、不合理考核評比、過度留痕等導致基層幹部沒有時間抓落實,沒有精力到羣眾中去。持續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才能為密切幹羣關係創造條件、提供支撐。
獲得羣眾信任,還要自身能力過硬。無論是產業發展、鄉村旅遊,還是生態環境保護、農業現代化建設,對基層幹部的能力素養提出更高要求。廣大黨員幹部只有不斷加強學習,錘鍊自身本領,成為各自領域的行家裏手,才能把好事辦實、把實事辦好,讓廣大羣眾信服。
羣眾工作是一項實踐藝術,沒有捷徑可走。基層幹部多瞭解羣眾期盼,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讓羣眾感受到真情實意,必能加強彼此信任,讓幹羣關係更緊密,凝聚起共謀發展的強大合力。
(評論微信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