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佈滿381個彈孔的戰旗
製圖:張玉佳
上甘嶺戰旗高高飄揚。陳立春/攝
深冬時節,鄂北大地呵氣成霜,嚴寒的天氣並沒有阻擋人們追逐紅色記憶的熱情。2月以來,空降兵某旅“上甘嶺特功八連”榮譽室就迎來了多批次參觀者,對於這樣的參觀,榮譽室解説員四級軍士長李傑近年來已接待過數百次。
一個連隊的榮譽室緣何吸引來一撥又一撥人羣?李傑説,因為這裏有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的記憶,藴含着令人神往的迷一樣的“東方精神”。
3.7平方公里的反覆爭奪
眼下仍在持續展出的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主題展覽中,一面佈滿381個彈孔的戰旗格外醒目。戰旗上“英勇前進,將紅旗插到解放的陣地上”15個大字遒勁有力,這面戰旗正是來自“上甘嶺特功八連”,戰旗上381個彈孔彷彿在向人們訴説着當年那場戰役的慘烈。
1952年10月,美帝國主義為在朝鮮停戰談判和國內大選中爭取更多籌碼,向上甘嶺地區發動了規模空前的所謂“金化攻勢”,企圖攻佔597.9和537.7高地,打開朝鮮中線大門。八連的前身志願軍第15軍45師134團3營8連就堅守在597.9高地上。
10月14日晨4時30分,“聯合國軍”向上甘嶺地區發動了瘋狂的進攻,在這個面積僅為3.7平方公里的小山村,“聯合國軍”前後投入6萬餘人,動用105毫米口徑以上遠程火炮300餘門,坦克120餘輛,飛機3000餘架次,發射炮彈170餘萬發,投炸彈萬餘枚,發起大小攻擊900餘次,炸彈把上甘嶺主峯削低了兩米。
在八連榮譽室內,一座多媒體電子沙盤生動展示了當時空前慘烈的戰鬥場景:參戰雙方圍繞陣地反覆爭奪,陣地得而復失,失而復得,一天之中幾度易手。
持續的拉鋸戰使得堅守上甘嶺陣地的志願軍第15軍45師參戰連隊大都傷亡過半,有的連隊只剩下幾個人。師長崔建功在這種情況下,堅定地向軍長秦基偉表態:“打剩一個連,我去當連長,打剩一個班,我去當班長。”
“師長如此,更不用説普通的戰士了,槍林彈雨中就沒有怕死的人。”每次新兵下連為新兵講解這段歷史時,李傑都會對照英模掛像自豪地向新兵介紹每一位戰鬥英雄的故事。因為每年新兵下連,八連都會組織“尋找班裏的英雄”活動。第一次參觀榮譽室,新兵陳翼就找到了心目中的英雄——“二級戰鬥英雄”龍世昌。
龍世昌是八連二班的一名苗族戰士,1952年10月19日,八連在攻擊9號陣地時被美軍主地堡密集火力阻攔,我軍曾集中十多門火炮轟擊也未能將其摧毀,龍世昌帶着爆破筒衝了上去,就快要接近地堡時,一發炮彈在他身邊爆炸,將他的左腿齊膝炸斷,但龍世昌頑強地爬到地堡前,將爆破筒從射擊孔中塞了進去,地堡中的美軍馬上又將爆破筒推了出來,在雙方僵持不下時,龍世昌用胸脯死死頂住爆破筒,與地堡一起粉碎在火光之中。
而在攻取3號陣地時,機槍手賴發均連人帶手雷撲到地堡上,一聲巨響與地堡同歸於盡!在上甘嶺戰役中,拉響手雷、爆破筒、炸藥包與敵人同歸於盡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與敵人同歸於盡的烈士,光留下姓名的就有38人之多,沒有留下姓名的更多,他們大多數都是年輕的戰士。”李傑介紹説,他們都是八連官兵心中的英雄。
面對志願軍頑強的堅守,10月20日一早,美軍出動30架次轟炸機、300餘門重炮、40多輛坦克向我方陣地展開狂轟亂炸,激烈的炮火使得整個上甘嶺都被硝煙籠罩。黃昏時分,八連經過連續一天一夜的激戰,傷亡巨大,由於後援無濟,無力再戰,只得放棄表面陣地退入坑道。
在“上甘嶺特功八連”的史料中記載着這樣一組數據:7天時間裏,八連先後打退敵人13次衝鋒,殲敵650人。僅剩的15人轉入一號坑道後,與四連僅剩的16人一起接下了全營陣地。
堅守坑道的14個晝夜
2020年10月,6名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的老兵帶着家屬來到八連參觀。在坑道模擬實景中,尚永才老英雄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他輕輕撫摸着雕像的臉頰,拍着他的肩膀説:“戰友啊,你遭罪啦!”在場的官兵無不動容。
尚永才老英雄先後參加過洛陽戰役、解放鄭州、雲貴剿匪等120多次戰鬥,1952年參加了著名的上甘嶺戰役,在朝鮮五聖山堅守了整整9個月!身處這條模擬坑道內,老英雄彷彿回到了堅守坑道的戰鬥歲月。
“那時候坑道內太艱苦了,缺水缺糧缺彈藥,戰士們都是憑藉意志在堅守。”面對八連的官兵,尚永才老英雄回憶説。
69年前,八連官兵正是在這樣狹小的坑道里與世界頭號強敵較量了整整14個晝夜。其間,敵人經常用手榴彈、炸藥炸,用汽油彈、噴火器燒,甚至投放毒氣彈破壞坑道、傷害人員。
然而敵軍的破壞還不是坑道部隊最大的威脅,缺糧斷水才是最嚴重的,“聯合國軍”對坑道部隊與後方的交通線實行嚴密炮火封鎖,使得坑道部隊糧盡水絕。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坑道部隊只得將尿當做“光榮茶”來喝。
“自己的尿都捨不得自己喝,要留給重傷員或者前出坑道作戰的戰友。”尚永才老英雄説。
面對缺水斷糧的困境,軍長秦基偉命令不惜一切代價組織向坑道運送物資,但在整個戰役期間,火線運輸員的傷亡率高達90%,甚至超過了坑道部隊的傷亡率,通往上甘嶺兩個高地的山路上,灑滿了火線運輸員的鮮血,大量的物資也因此損失在路上,送進坑道的微乎其微。
10月28日夜,運輸連指導員宋德興和兩個火線運輸員終於衝過敵炮火封鎖,將3袋蘿蔔和一些慰問品送進了一號坑道,但蘿蔔上火,多吃心裏難受,所以坑道部隊建議送蘋果。於是15軍連夜從後方緊急採購了3萬多公斤蘋果,派人送往坑道里。
但美軍炮火封鎖實在太猛,大筐蘋果難以送上去,為此軍政治部專門下令:凡送入坑道一筐蘋果者記二等功!可仍沒有一筐蘋果能完整地送進坑道。運輸員劉明生冒着炮火向其他坑道運送彈藥時,在途中撿到一個蘋果,捨不得吃,帶回了坑道。一個蘋果大家你讓我,我讓你,傳了兩遍才吃完。
“當時誰也捨不得吃,大家傳了一圈又完整地回到我手裏。”時任志願軍第15軍45師135團七連連長張計發老英雄每次到部隊給官兵講傳統課,都會分享這段經歷。
“我們能夠趕走敵人,奪回陣地,難道我們不能消滅這個蘋果嗎?”他帶頭咬了一小口,再往下傳,結果每人都只咬一點點,一個蘋果在坑道里轉了兩圈才吃完。於是,“一個蘋果”的動人故事就在坑道里產生了,並被寫進了小學課本。
那時候,坑道內堆放的烈士遺體,加上硫磺、血腥、屎尿混雜在一起的惡臭味,使空氣污濁得令人窒息。最受煎熬的要數那些無法轉下陣地的傷員,坑道里連一滴酒精、一卷繃帶都沒有,傷員全靠堅強的意志支撐着,很多傷員都用嘴緊咬着牀單,有的至死嘴裏的牀單都沒法拿下來。
坑道黨支部的組織保證
在“上甘嶺特功八連”榮譽室裏,珍藏着不少上甘嶺戰役中留下的文物,一封志願軍15軍黨委給堅守前沿坑道各支部的信格外引人注目,雖然歷經時光的洗禮紙張早已泛黃,但裏面的字跡依稀可見,它見證了八連官兵在黨支部的堅強領導下取得偉大勝利的光輝時刻。
經過連續一週的鏖戰,志願軍雖然丟失了表面陣地,但坑道對於“聯合國軍”而言是極大的威脅,坑道一日不除,“聯合國軍”一日不得安生,因此10月20日以後的戰鬥就是以坑道為爭奪焦點。
面對人員打散、建制打亂、缺水斷糧的極度困境,志願軍15軍黨委得知坑道情況後,派二營教導員李安德率領軍警衞連的79人和七連的17人藉着夜色的掩護潛入一號坑道,並傳達了軍、師關於堅持坑道作戰的決心,所有一號坑道里的部隊都編入八連,併成立坑道臨時黨支部,由八連連長李保成統一指揮,使得坑道部隊形成了一個堅強的戰鬥團體,創造了“把支部建到坑道里”這一特殊組織形態。
“父親是當時15軍最年輕的3個連長之一,他這一生從來沒有打過敗仗。”在上甘嶺戰役勝利68週年之際,李保成之女李鳳雲等參加過上甘嶺戰役老英雄的後人特意趕到八連,和官兵們一同緬懷那段血與火的歲月。
在“英雄連長”李保成的銅像前,李鳳雲告訴官兵們,父親一生最引以為豪的就是帶領八連打上甘嶺,每次都説“能夠取得勝利主要在於黨支部堅強有力,官兵們聽黨指揮”。
坑道臨時黨支部組建以後,將坑道內官兵團結成一個堅強的戰鬥集體,像楔子一樣插在上甘嶺陣地。在1974年版《空降兵第一三四團八連戰鬥歷史》中,有這樣一段話——“在黨支部的領導下,發揚我紅軍艱苦奮鬥的光榮傳統,開展‘以坑道當課堂,以洞口當靶場’活動,儘管全連先後補入16個單位的人員,但團結得像一個人一樣,越戰越強。”正是有了這種強大的凝聚力,官兵們視死如歸,與敵人殊死拼搏,最終將佈滿381個彈孔的戰旗插上了上甘嶺主峯。
在“上甘嶺特功八連”榮譽室內,一面“英勇頑強、功勳卓著”的錦旗承載了志願軍第三兵團對八連的最高褒獎。這份榮譽的背後是無數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在八連的連史資料中記載着這樣一組數據:14天的坑道戰中,八連先後從16個單位補入355人,3次打光、3次重建,共傷亡254人,殲敵1765名。戰後經志願軍政治部批准,為八連記特等功。
上甘嶺戰役持續43天,“聯合國軍”以徹底失敗而告終。上甘嶺戰役打出了“上甘嶺精神”,這就是:聽黨指揮、英勇頑強、艱苦奮鬥、團結友愛、嚴守紀律。上世紀50年代,這成為中國人民戰勝困難、取得勝利的同義語。
時光已經走過69個年頭,但英雄的事蹟註定萬古流芳。2020年11月底,“上甘嶺特功八連”6名官兵代表懷着崇敬之情來到河南信陽,將一面籤滿名字的戰旗交到了張計發老英雄手裏,已經95歲高齡的老英雄對於68年前的戰鬥記憶已經逐漸模糊,但在和官兵交談中“貓耳洞”“聽黨話”卻被反覆提及。
“老爺子説的‘貓耳洞’就是坑道,‘聽黨話’其實就是坑道黨支部。”每次老英雄稍顯“囉嗦”地重複那幾個片段,女兒張愛民總會在旁邊為大家補充説明,她説,這是父親最為刻骨銘心的記憶。
“我宣誓,始終高舉英雄戰旗……堅決完成任務。”“上甘嶺特功八連”指導員祝華峯説,60多年來,這面佈滿381個彈孔的戰旗伴隨着連隊官兵的每一次出征。
他説,作為上甘嶺英雄部隊的傳人,連隊官兵從來沒有忘記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優良傳統,這些年來,無論參加重大演習演練還是急難險重任務,只要條件允許連隊都會帶着戰旗隨隊出征,不管遇到什麼困難和挑戰,全連官兵每次都出色完成了任務,連隊67年保持了先進。
夏澎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裴楠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1年02月22日 04 版)
<script>window.FWBA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