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作挑戰賽#
前不久,電視劇《底線》迎來大結局。
這部劇由靳東、成毅、蔡文靜主演,取材於多個熱度極高的真實案件。
在收視和熱度上都保持了不錯的成績。
但關於這部劇“改編”的爭議聲也很大。
在其中的“貨拉拉跳車案”中,受害女主性格被改得暴躁不堪。
在車上與司機起了爭執。
不僅如此,連司機也被“魔改”,增加了一個莫須有的私藏藥品罪名。
除此之外,“江歌案”中的受害者母親被改成了受害者的丈夫;
“吳謝宇弒母案”中的母親,被塑造成了以自殘行為控制兒子的偏執女人。
顯然,《底線》為了強化故事中的矛盾性進行的部分改編,讓觀眾很難買賬。
尤其是像這些知名度很廣的真實事件,各種細節早已在網絡上廣為流傳。
稍有不慎,就將激起輿論的千層浪。
那麼,一個所有觀眾都已經知道結局的故事,到底要如何呈現,才能得到認可呢?
有一部今年國慶悄悄上線的電影,或許能給出答案:
這是一部成本很低,導演一開始甚至拒絕拍攝的影片,最終卻拍出了相當了不起的深度。
它沒有流量,沒有熱度,甚至也沒有上院線,但依然被奉為“近幾年最好的國產戰爭片”。
今天,青石就借這一部電影,來談談呈現真實事件的影視之道——
《特級英雄黃繼光》
本片根據抗美援朝戰爭中烈士黃繼光的故事改編而成。
幾乎所有中國人都對黃繼光的故事耳熟能詳。
在1952年的上甘嶺戰役中,黃繼光為了掩護戰士,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機槍口。
他壯烈犧牲的那一年,僅有21歲。
故事的結局,在70年前已經書寫完畢。
而這部影片的特別之處,莫過於導演的一頓“虎操作”,呈現出了及其冷靜、剋制的真實。
他捨棄了以往戰爭片常見的“人山人海衝鋒”模式,還原了志願軍互相掩護、交替前進的場景。
其次,全片沒有大牌明星參與,也沒有千萬級的特效畫面。
如果畫質開360p簡直像是以前村裏街頭會放的老電影,敢這麼拍,還能拍得那麼好,實在讓人心服口服。
這部電影,重塑了許多見所未見的細節,展現出了一個有血有肉的黃繼光形象。
質樸、真誠、寫實,成為這部影片的基調。
可以説,這部電影一開始,就牢牢抓住了我的眼睛。
現在,就跟青石一起,通過黃繼光這個志願軍戰士的眼睛去看:
為什麼“抗美援朝”這場仗必須要打贏。
01
“一個英雄”
影片開頭,是基於美軍的“攤牌行動”開始。
1952年10月,美軍的戰機從上甘嶺山區上飛過。
為了在談判桌上取得優勢,美軍準備以5天傷亡200人的優勢攻佔上甘嶺。
而穿梭在被火力壓制的封鎖區中傳遞消息的戰士,正是黃繼光(劉家禕 飾)。
他一年前入伍,是村裏第一個報名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的人。
對於朝鮮,黃繼光沒有什麼概念。
他甚至不知道這個國家在南還是在北。
因為黃繼光只在地圖上見過朝鮮,只知道它在“右上邊”。
由於身高不夠,黃繼光沒能通過體檢審核。
但黃繼光仍然堅持要參軍,教導員便告訴他當兵挨餓受凍是常事,問他吃得了苦嗎?能挨餓受凍嗎?
正當青石以為接下來要聽到一段豪言壯語式的喊口號時,黃繼光卻沉默了片刻。
緊接着,他平靜又堅決地看向教導員,説:
“我打小就挨餓受凍,這些都已經不新鮮了。但是如果美國鬼子打來了,我們世世代代都要挨餓受凍。我怕的是這個。”
最終,黃繼光被破格徵收入伍。
由於身體條件的限制,黃繼光被分到15軍45師135軍團2營6連,擔任通訊員。
電影裏對於黃繼光通訊員的身份進行了強化與加深。
片中黃繼光入朝前的作戰集訓片段,不僅為之後的劇情做了鋪墊,還是一次對通訊員這個崗位的完整科普。
更讓觀眾體會到通訊員的獨特性和重要性。
比如電影中出現的“迂迴線”。
野戰部隊通信作業中總指揮部和前線指揮部之間,一般會設置多條通訊線路。
其中最短的線叫主線,從側後方繞路設置則是迂迴線。
電影裏我方佈設主線的區域已經被美軍狂轟濫炸,無法繼續使用。
便有了營長派黃繼光同志去搶修備用線路“迂迴線”的劇情。
與之後黃繼光重遇教導員的劇情環環相扣。
在搶修的路途中,他目睹了戰友的犧牲,見證了血肉之軀築起的防線。
這些情節一次又一次地烙印在黃繼光的心中,讓他的信念更加堅定。
從想立功回家到想打贏這場仗,黃繼光在這些情節中逐漸完成了轉變。
與此同時,“上甘嶺戰役”也在美軍的炮火之下打響。
一直到10月19日,黃繼光所在營已經連續戰鬥四天。
他們接到了上級命令,要在黎明之前攻佔被敵人佔領的597.9高地。
但敵軍火力點極其兇猛,一次又一次地把戰士們前進的勢頭壓下。
而且還讓我軍傷亡慘重。
眼看天就快亮了,如果等到天亮,等待他們的將會是來自美軍空中的火力壓制。
這時,黃繼光主動請纓,與戰友吳三陽、肖登良一起,前去摧毀敵人的火力點。
但是在敵軍的照明彈和密集的炮火轟炸下,吳三陽犧牲了,肖登良也站不起來了。
重擔一下子全壓在了黃繼光身上。
他的肩膀和腿都被子彈打穿,人也倒在了地上。
黃繼光並沒有停下,而是在匍匐前行到合適的距離之後扔出了最後一顆手雷,炸燬了一半的碉堡。
但是敵軍的機槍還在掃射,戰友們仍然無法前進。
為了戰鬥的勝利,也為了不辜負犧牲的戰友,黃繼光拖着傷痕累累的軀體,從側面前進。
在靠近敵方火力點的時候,奮力一撲,堵住了敵人的機槍口。
子彈打穿了他的胸膛,也為戰友贏得了反攻的最佳時機。
天亮了,黃繼光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21歲。
“不書英雄榜,便塗烈士碑。”
黃繼光活着是一名戰士,倒下是一座豐碑。
02
“一把老槍”
這部電影講述故事方式平鋪直敍,邏輯和節奏上都挑不出毛病。
而填充故事血肉的細節,更是做到了誠意滿滿。
比如考究的服化道。
電影開場黃繼光揹着文件包執行通訊任務的形象,便是對其通訊員身份的一種精準刻畫。
不僅如此,片中對於抗美援朝時志願軍使用的輕武器,還原也做到了獨具匠心。
比如那把50式衝鋒槍。
設計上的問題導致這種槍的槍膛在戰壕裏容易吃土,且難以排障。
所以就需要把槍翻過來拋殼口朝下再拽拉機柄。
據悉,電影裏使用的道具槍也是很有年頭的老道具槍了,自帶“故障”。
於是我們就能看到片中黃繼光一系列嫺熟且非常真實的排障動作。
除了衝鋒槍,還有對需要多人配合使用的機槍火力的準確表現。
在以往許多軍事題材的影視作品裏,敵軍的機槍掃射過來,一個人都打不倒。
完全地“擦邊”式槍法。
然而在這部影片中,敵軍開動一次機槍,就有一大片戰士倒下。
如此殘酷的戰場環境,更讓人為之揪心。
而這些面對無情的槍口,仍然無懼向前的志願軍戰士們,他們的光輝形象也再一次樹立了起來。
對真實戰爭的還原,對每一個細節做到細緻入微。
不懼展現出敵我雙方鮮明的強弱對比,也不忌諱把我軍大量的犧牲呈現給觀眾。
對於青石來説,這樣的呈現方式,才是真正的愛國教育。
03
“一封家書”
電影裏,有一樣東西讓青石的印象很深刻,也貫穿了全片的始終。
那就是戰士們寫的信,一封封質樸的家書。
每當有一個戰士犧牲,他們的信就成為了最後的絕筆。
伴隨着他們迎來死亡的鏡頭,旁白聲中便會響起他們在信中寫下的內容。
這個時候,青石能夠很明顯的感受到:
他們並不是電影裏用來充數的路人甲,而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
他們當中,有兒子、兄長、弟弟、丈夫、父親。
在戰爭面前,這些在各個家庭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戰士們,無一例外都選擇了舍小家顧大家。
而在黃繼光的家書中,也隱藏了一個更深層次的內核:
關於必須要打贏這場仗的原因。
在這封信中,有一句話是這麼寫的:
“想咱在前封建地主的壓迫下,過着牛馬奴隸的生活,現在雖有困難,是能夠渡過去的。”
1930年生於四川省的黃繼光同志,正是生活在飽受地主盤剝的日子下艱難長大的。
他12歲的時候,就要給地主放牛、割草、上料、打掃牛舍。
因為長期營養不良,他的身高甚至還沒牛腿高。
而地主卻絲毫不留情面,以偷懶為由趕走了幹了一個月還沒領工錢的黃繼光。
1949年,黃繼光的弟弟黃繼恕被地主家的狗追着撕咬。
黃繼光為了救弟弟,用木棍趕狗的過程中把狗打死了。
結果被地主抓起來,逼他給狗的屍體下跪,甚至要求他揹着狗出殯哭喪。
要不是母親鄧芳芝的苦苦哀求,黃繼光可能真的要給狗摔盆了。
在被地主和軍閥殘酷壓迫的環境下長大的黃繼光,1949年解放時,就參加了農會。
他積極參與反清剿匪的鬥爭,還活捉了之前為富不仁的地主。
但是好日子剛過了一年,他就聽説了鄰國朝鮮被美國侵略。
侵略的隊伍中還包括剛被趕進海里的蔣匪軍。
還記得電影中黃繼光同志在參軍時説過的那句話嗎?
“我打小就挨餓受凍,這些都已經不新鮮了。
但是我知道,我們剛剛解放,如果美國鬼子打來了,我們世世代代都要挨餓受凍。
我怕的是這個。”
當了解到這樣的背景,或許觀眾們更能明白黃繼光同志為什麼會捨身堵槍眼。
70年前的今天,黃繼光和無數戰士前輩一樣倒在了上甘嶺的戰場上。
他們中每一個人都是從那個吃人的舊社會中走過來的。
雖然與我們素不相識,卻是為了後來人的幸福而犧牲。
在電影的最後,是一段簡短的文字:
10月20日凌晨,黃繼光犧牲後,我軍收復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所有表面陣地。
上甘嶺戰役持續四十三天,殲滅兩萬五千餘人。
寸土未失。
勝利,值得慶祝;
英雄,亦更值得銘記和學習,他們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
最後,説點題外話。
其實在這部電影上映初,是很少人知道的。但隨着口碑的發酵,它也在豆瓣拿下了7.9的高分,在網絡熱度上甚至前後拿了11次的網絡電影熱度日冠。
特別是最近5天,更是連續拿了5天的熱度冠軍
甚至到了如今,上映25天,它依舊處在網絡電影熱度第一的位置上。
對於一部用心製作的好電影來説,這是好片應得的;
對於黃繼光來説,他亦更值得被銘記和懷念。
青石電影|嘰解
本文系青石電影原創內容,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