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問題,真的給黨組織敞開來講清楚,越早治越好。”“為什麼要主動投案,我覺得實質上我心裏一直壓了一塊石頭,只有早投案、早交代,才能早一點把心裏的石頭放下。”電視專題片《零容忍》第三集《懲前毖後》中,中國科協原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陳剛,北京師範大學黨委原書記劉川生等人講述了自己主動投案的思想歷程。
2018年,陳剛多次想到主動投案。2019年1月,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因另一起案件,找陳剛核實情況時,他的一些異常言談引起了專案組注意。專案組與他進行了深入談話,促使陳剛下定決心講出自己的問題。2021年,十九屆中央第七輪巡視再次巡視北師大,指出合作辦學等重點領域和關鍵崗位存在廉潔風險。劉川生看到消息後,思來想去,終於決定主動投案。
隨着反腐敗鬥爭取得壓倒性勝利並全面鞏固,黨的十九大以來,主動投案人數大幅增長。統計顯示,黨的十九大至2018年底全國共有5000餘名黨員幹部主動投案;2019年10357人主動投案;2020年共有1.6萬人向紀檢監察機關主動投案,6.6萬人主動交代問題。
數據的背後,是持續高壓反腐態勢形成的強大震懾,是“懲前毖後、治病救人”政策感召指明的正確出路。在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形成的疊加效應下,對於已步入歧途的“問題幹部”而言,丟掉僥倖心理、放下思想包袱,相信組織、依靠組織,迷途知返、主動投案才是唯一正道。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微信公眾號報道截圖
番外
貪官陳剛在懷柔建109畝私家園林:我醒悟得晚了
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央視綜合頻道17日播出電視專題片《零容忍》第三集《懲前毖後》。
陳剛,中國科協原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曾任北京市規劃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長。2021年2月,法院公開審理陳剛一案。法院認為,陳剛非法收受他人財物1.2億餘元,構成受賄罪。鑑於他主動投案,如實供述罪行,構成自首,具有重大立功表現等具有法定減輕處罰情節,最終判決陳剛有期徒刑十五年。
還有一件事陳剛也尤其悔恨,那是在2008年,和他關係密切的一名房地產老闆,在北京黃金地段開發一處房產,陳剛看中了小區的環境位置,就要求老闆為他蓋了一座量身定製的別墅。他親自修改圖紙,將地上面積改為200多平方米,以符合政策標準。實際上,他讓老闆建了兩層地下室,地上地下總面積達800多平方米。北京市有關部門來實地檢查住房面積時,他安排老闆精心遮擋通往地下室的樓梯電梯,偽裝住房只有地上一層。如今,反思自己身為一名高級幹部,為了貪慾如此費盡心機,陳剛由衷地感到羞恥。
陳剛:想盡各種辦法偽裝,我被自己的這種私慾困在這個囚籠裏面。我現在雖然到了這兒接受審查,失去了自由,但我是解放了,我睡得下了,吃得下了。當然我現在很痛悔,一個痛悔對不起黨和人民,有負於此;第二個浪費了自己的青春年華、浪費了自己的寶貴生命。可幸的是,我最後醒悟得晚了,但畢竟醒了。
借北師大之名違規辦學,她利用職權為兒子的未來“鋪路”
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央視綜合頻道17日播出電視專題片《零容忍》第三集《懲前毖後》。
劉川生,2005年到2016年任職北京師範大學黨委書記,2018年9月退休。2021年7月5日,她向中央紀委國家監委主動投案,成為黨的十八大以來首名被留置的中管高校“一把手”。
2011年,劉川生的兒子留學歸來,想在學前教育領域創業,但是既沒有資金、場地,也沒有經驗、基礎。劉川生就利用職權,違規讓兒子在外使用北師大招牌開拓業務。當時,和北師大合作辦學需經專門的合作辦公室辦理,有規定的程序,也需要向北師大繳納一定費用。但劉川生卻繞過了程序,安排下屬違規幫兒子開辦了第一所幼兒園。
李明(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機關工作人員):(劉川生)通過下屬聯繫到了北京市的一個區,約定開辦一個公辦性質的北京師範大學實驗幼兒園分園,把這個幼兒園私下交給了她的兒子去運營管理,其實和北師大實驗幼兒園是沒有任何關係的,人員是自己聘用的,財務也是獨立的。
到2015年,劉川生感到快退休了,決定趁着還有權力,為兒子徹底鋪好路。
李明(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機關工作人員):劉川生也是要求下屬,將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幼兒園這麼一個品牌,相當於一次性授權給她兒子的公司使用。
劉川生:簽了一個協議,就是戰略協議,他可以去掛牌,可以掛北師大幼兒園的牌,他就變成了代理商了,那就是大錯特錯了。
這個所謂的“戰略協議”,完全是違規私下籤訂的,並未經北師大認可。隨後,劉川生兒子在全國多個地方開辦了“北師大附屬幼兒園”。
李明(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機關工作人員):掛上北師大的牌子,就意味着這個幼兒園不論是從招生上、從後期發展上,都有了一個比較穩定的保障。
斂財3.5億貪官重讀入黨申請書,愧疚落淚
遼寧省政協原黨組副書記劉國強,2006至2020年間非法斂財3.5億多元,“覺得我幫了他們,他們發自內心感激我給我錢。始終沒認識到這點本事是黨和人民給的”。重讀年輕時寫的入黨申請書,字裏行間皆是為祖國人民作貢獻的樸素熱情,“回想走的這條路,很愧疚”。